MA07

手握一把手术刀 走南闯北救人无数

年轻时的陈泉皇

退休后的陈泉皇,仍很关心最新的医学技术

N海都记者 刘薇 文/图

“如果再年轻三四十岁,我想重拾手术刀,治病救人。”一把手术刀,陈泉皇从江苏南京,拿到黑龙江饶河,又从福建龙岩,拿回故乡泉州,行医数十载,他一心救人。

1933年,陈泉皇出生于泉州南安一个贫苦家庭。读到初中时,父亲跟他说,家里穷,最多只能供他读完初中。现在有个机会,部队要招卫生兵,要不要去?他说,“去。”1951年,陈泉皇参军,成为一名卫生兵。

后来部队改编,陈泉皇考到南平一所医校,之后进入南京一所大学口腔系学习。1956年,他分配到部队,并响应国家号召,两年后投入北大荒建设,进入黑龙江饶河县一部队医院,成为一名军医。

“当时主要做颌面外科手术,比如,兔唇修补。院长看我技术不错,我就又多了一个外科医生的身份。到后来,就专做外科手术了。”陈泉皇回忆,干了一段时间,他转业到饶河县医院,后来进了龙岩漳平县医院。1983年,他终于回到家乡,在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一直干到退休。

从离家,到归家,陈泉皇用了30余年时间。一把手术刀,跟着他走南闯北,救人无数。

陈泉皇至今记得两位病人,一位是刚出生仅一个月的男婴。男婴肚脐上长了个瘤,乒乓球大小,像菜花,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家人带着四处求医,医生怀疑是癌,但孩子太小,风险太大,不敢手术。后来,孩子的爷爷跑到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看见他后问一句:“你是陈泉皇医生吗?”他说是。话音刚落,那老人便扑通一下跪到地上,求他给孙儿手术。最终,陈泉皇接下了这台手术,给男婴成功切除了瘤体,孩子平安。万幸的是,病理结果为血管瘤,良性的。

还有一名二十来岁的女子,右腿长了大瘤子,几乎占了半条腿。跑了好几家医院,都说可能要截肢。女子抱着一线希望找过来,陈泉皇说,会尽最大努力帮她保腿,但若保不住,也没办法。女子同意手术。手术很成功,女子右腿的瘤体被完整剥下,神经保留。那瘤子重达两三斤,病理结果为神经纤维瘤。术后,虽然走路不太顺畅,但腿保住了,女子非常感激陈医生。

行医几十年,食管癌术、肺叶切除术、胸部肿瘤切除术……陈泉皇都做过,然而,仍存遗憾。

“1996年以前,微创技术在泉州几乎没有。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类手术逐渐普及。”陈泉皇想着,如果自己能再年轻个三四十岁,一定会继续学习,重新回到手术台,用微创技术造福更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