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49

以刀作笔 三十余载守匠心

刻刀飞舞,下“刀”如神

黄雪玲和她的雕刻作品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文/图

“最重要的是先去做。”淑女秒变女汉子!抓起一把大斧头“啪、啪、啪”就开劈,随后一手拿起一块巴掌大的樟木,一手握住刻刀在上面灵动游走……在涂门街家中的工作室见到黄雪玲,一身休闲装的她正熟练地刻着、雕着,“不管什么事,只要是想做的事,好与坏谁都无法预料,做了才有结果。”

走上木偶头雕刻这条道路,在黄雪玲看来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黄雪玲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传承人黄义罗的女儿。从她记事起,每天放学跨入家门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便是窗台前,明亮灯光下,父亲那坚定的背影,他忘我地埋头“盯”着手中的木头,刻刀不停地飞舞。父亲的这一行为,给儿时的黄雪玲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她一度觉得木偶头雕刻是一件有趣的事。“从小就给我父亲打下手,耳濡目染,踏入这一行业,除了个人兴趣外,最大的原因应该归功于我父亲吧。”黄雪玲笑着说。

从业32年,让她最为难忘的,当属跟着父亲埋头苦“画”的那些日子。黄雪玲学生时代选择了艺术专业,主攻绘画,从学校毕业后,她就跟着父亲做木偶头。虽然黄雪玲自身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但父亲依然对其严格要求,单是要求她画各种木偶头的眼睛和嘴巴,就用了两年的时间。

“两年的时间,每天反复做同样一件事,且都是极其细微的小环节,确实是很枯燥。”黄雪玲说,起初她对父亲的这一行为很不理解,觉得他是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直到后面自己独立进行作品创作后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我父亲是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将手和笔融为一体,而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匠人最可贵的精神,让我终生受益。”黄雪玲说。

“逼自己一把,什么都有可能。”相较于父亲那一代埋头苦“雕”,这些年,黄雪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尽力进行传承。除了通过网络进行推广外,黄雪玲还尝试着扩大目标人群的范围,她走进校园,为各大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由浅入深不遗余力地推动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艺术的传承工作。黄雪玲说,父亲过世后,为了更好地传承,她逼着自己强大,“我以前很社恐,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场景,台下1000多名观众,一上台我就蒙了,手、脚、声音都在抖,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抱歉地跟观众们说,自己没准备好,匆匆下台,真的太尴尬了。”从此,黄雪玲开始“苦修”,每次要上台讲课前都会先备好课、背熟内容,“大场面偶尔还是会抖,不过也算进步了,从‘大抖’变成‘小抖’。”

多年辛苦没有白费,黄雪玲欣喜地发现,原本“高处不胜寒”的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让更多人了解了,许多人慕名而来,想要更加深入地体验、学习。“匠人匠心、专注做一件事,我也将不遗余力专注地奔在传承这条道路上。”黄雪玲说,除了目前正在做的事,今后她还想尝试将木偶头与文创产品融合,希望木偶头走出泉州,让更多人了解“江加走木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