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12

那一年,我钻进虎窝给老虎打点滴

退休后的李水俊开了一家动物诊所,现在接诊小猫小狗,乐在其中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李水俊是晋江磁灶人,1956年从福建农学院(现在的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当时,他是乡里第一个大学生。

那个时候念书的人少,求学的过程也很艰苦。每个周一早上,李水俊要从晋江走路到泉州市区上学,一周回家一次,就是为了带粮食回校。家里很穷,父亲在菲律宾,那个时候还不能跟国内联系,家里只有母亲撑着。每周带回学校的粮食很少,一天只有一两米,饿着肚子读书是常态。

上大学的时候,每个大学生每个月有33斤粮票,后来变成24斤,天天吃不饱。大学生还要参加劳动,李水俊是班长,做什么都要带头,又饿又累,熬到全身水肿。老师吓怕了,赶紧让李水俊回家,让家人给补补身子。可家里也穷,母亲为了儿子,一咬牙,杀了家里两只下蛋的老母鸡。好在,补养一周后,他的身体就恢复了健康,又回到大学去。

参加工作以后,日子就好起来了。大学毕业后,李水俊被分配到晋江农校(泉州农校前身)当老师。当时,泉州的中专学校很少,老师们工资都很高。“一进去,工资就有四十几块。”李水俊回忆,每月工资四五十元在当时算高薪了。李水俊的同事说,他当时是工人身份,月工资18元,跟干部身份的李水俊比起来,差了一倍还不止。

而且,在菲律宾的父亲也联系上了,他们家成了别人羡慕的有“番客”的人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鼓励攒外汇,“番客”汇来的钱,可以换成很难得到的票证,比如粮票、油票、车票等等。李水俊很早就凭票换到一辆自行车,每次载着妻子出门,羡慕的声音从街头听到街尾。

后来,李水俊调入农业局畜牧兽医站。兽医站的人经常要下乡,农民的牛羊猪生病了,农村兽医解决不了,就要求助到兽医站。他还要培训农村的兽医,教授传统兽医技术,也要学习和传播新技术。

作为早期的大学生,李水俊有很多机会提升,但他都拒绝了。“我不当官,当官的工资不比我高多少,整天要管一堆事。”李水俊说,他喜欢做自己专业的事,大学毕业这么多年,工作几经变动,但从未离开过自己的专业。

1996年退休后,李水俊开了个诊所,专门给动物看病。刚开始,诊所生意很好,周边许多人家养牛养羊,病了就牵到诊所来看,吃药打针打点滴,很快就好了。随着城市进化,周围都村改社区了,自然也没了养牛养羊的人家,后来能接到的病患,只有小猫小狗了,但李水俊依然乐在其中。

现在,88岁的李水俊有很多事已记不清楚了,有时想起了开始,但忘了结尾,不过,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当年给老虎打点滴的事,尽管有一些细节已经模糊了。三十多年前,泉州东湖公园的老虎忽然生病了,还很严重,公园管理人员没办法,求助到兽医站。他到现场一看,老虎虽然病了,但还是凶态毕露,精力十足。公园管理人员里一层外一层给他加了防护后,他战战兢兢进到老虎窝,小心地给老虎做了检查,又小心地给它打了点滴。

也许,李水俊是泉州第一个钻进虎窝给老虎打点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