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智明医生为患者把脉
N海都记者 刘薇 文/图
9月22日,毓秀堂中医诊所。
“王医生在吗?”推开诊室厚重的玻璃门,环顾四周,未见有人。
几米开外,厚重的屏风内传出一女子的声音:“早点来看王医生多好。”话音刚落,传出孩子“啊”的一声,应该是治疗中受了些痛。
几分钟后,一名一身黑衫、身形清瘦的男子从屏风内走出,坐到桌前,开出处方——这人,便是民间中医王智明。
王智明出生于中医世家。从清朝康熙时期开始,至今其家族已有300多年的中医看诊历史,王智明是第九代传人。
四五岁时,王智明开始懵懂记事。那时候,祖父在浮桥开了家医馆,每天总有人上门求诊。在边上玩耍的王智明,对治病救人有了最初的记忆。
到了七八岁,每天早上五点半,天边刚刚发白,别家小孩还在梦中,王智明就已被祖父抓起,爬到隔壁卫生院楼顶,或端把椅子坐到门前龙眼树下,背起《汤头歌》《药性赋》……那个时候,他还不认识几个字,不过没关系,可以用歌诀唱出来;后来认字多了,王智明便开始探究《黄帝内经》《伤寒论》《脉诀》……
天资聪颖加上耳濡目染,王智明跟着祖父学会了许多中医知识。加上常听祖父讲起上一辈悬壶济世的传奇故事,小小年纪的他早早树立了志向——要成为和先辈一样的医生。
17岁开始,王智明常常背着药箱,跟随祖父一同出诊。“那会儿交通不方便,出诊得走路去。有时候祖父给人看完病,后续需要换药,都交给我处理。”王智明记得,以前老百姓穷,有的人家没钱看病,祖父也会帮忙看,等到秋天收获时,这些人家便会拿些米啊肉啊,上门回报。
拥有丰富的中医知识,外加5年的“随医出诊”经验,1989年,23岁的王智明在西街开了家诊所。刚开始,因为他太年轻,又没名气,问诊的人并不多。后来,他蓄起胡子,把自己整得“老成”了许多,最终凭借扎实的医术,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
2005年,王智明的行医生涯按下了暂停键。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缘,那一年,他去了福州,做其他生意。虽然与中医无关,但他仍会抽空帮人看病。在福州的那些年,他得以站到行业之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医这个行业;也更有时间前往全国各地,与民间中医高手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医术。
2013年,王智明回到泉州,重操旧业。治病之余,他不忘传播祖国的中医文化。跟着少林寺方丈赴澳大利亚交流,他揣着一盒针,为当地百姓解决病痛;给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上中医课,令人欣喜的是,这群外国学生都能听得懂……
“这些年,人们逐渐认可并重视中医。然而,仍有不少百姓对中医认知不足,觉得中医只能治慢性病,治不了急症,中医就是个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治疗慢性病上有优势,中医能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行医数十载,王智明感受深刻,“中医做好传承和发展,国家有幸,人民有幸。中医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希望能够用政策来保护、发展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