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进古厝

这个古井也是当年留下来的

古厝里的牌匾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泉州古城的中心地带桂坛巷,有一座五进的古厝。比较特别的是,这样规格的大厝不是朝廷大官的住宅,其主人是一位名医。
这就是范志古厝,始建于1773年,权属用地约6000平方米,东西向77米,南北向88米,房屋100多间。范志古厝于1998年成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厝主人是清代名医吴亦飞,他秘制的“老范志神曲”,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在仍是泉州的中医们喜欢开的一方中药。
多年来,泉州当地政府对范志古厝和老范志神曲大力保护,让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日前,记者来到范志古厝,并采访了相关单位,探寻泉州老字号的发展之路。
两代名医接力 秘制一方药
桂坛巷范志古厝内,老范志神曲第八代孙陈建国指着一块“恩褒奖凭”牌匾介绍说,这可是皇帝颁赐的。
关于这块牌匾,《泉州府志》如此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泉州府学院考,时值盛夏,主考官为北京人,因不耐南方暑湿病倒了,遍请名医诊治皆不见好转。有人推荐桂坛巷的范志神曲,主考官即令人买来煎服,果然药到病除。主考官返京后,适逢皇太后病情危急,主考官就推荐范志神曲。经皇宫太医反复核验符合其要求后,太后服下神曲,神奇地痊愈了。乾隆皇帝大喜,颁赐“恩褒奖凭”的牌匾。
吴亦飞是晋江霞梧人,出生在康熙年间,考中秀才后弃文就医。当时泉州有一种药,专治中暑、痢疾、饱胀、消化不良,经吴亦飞研究改进,在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研制成功,药名叫作“神曲”。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吴亦飞从晋江霞梧迁入泉州城内,先在通天宫口开一间药店,店名叫承志,后来迁到桂坛巷开店,店名改“范志”,是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
吴亦飞为保证范志神曲的名牌、声誉,立下“立贤不立长”的遗训,选择了精明能干的次子吴淡亭继承祖业。吴淡亭对范志神曲进一步深入研究,从精选药材、加工炮制,到舂蒸制作、按期荫晒,都亲自监督,使药品质量与疗效更上一层楼。
清嘉庆丁巳年(公元1797年),一代名医陈修园应邀到泉州。他一到泉州,就到范志吴家拜访了曾是少年同窗的吴淡亭。吴淡亭将祖传秘方拿出来与陈修园探讨,陈看了后,思考片刻,便将原方删去3味,又增添了3味,使其组方更加合理。这与现行版的“老范志万应神曲”处方已经完全一致了。
地方数次投资 发扬光大神曲
吴氏的老范志万应神曲铺于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老范万应神曲厂,1957年又与原泉州新中制药社、开元秋水轩药铺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泉州制药厂”。
泉州政府对老范志万应神曲这一历史瑰宝十分重视,精心呵护,当时位于桂坛巷的制作老范志万应神曲的“范志古厝”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甚至连制作神曲用水的一口老古井也保留至今(现在老范志万应神曲的注册商标即取自该井,曰“古井”牌)。
多年来,泉州政府数次投资老范志万应神曲,修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使其发扬光大。1980年省工业厅投巨资兴建老范志万应神曲专用厂房,并对原先的“露天稻草覆盖发酵法”进行改革。
1985年省医药工业公司又投巨资,委托航天工业部608研究所,对其生产全过程的工艺流程进行自动化工业设计,新的工艺、新的生产条件确保了产品在发酵过程中不受杂菌的污染干扰,替代了大缸浸麦、露天发酵、稻草覆盖自然发酵等落后工艺。
近年来,生产企业又加大了技术创新和设备投入,引用仪表仪器自动控制,在保持传统工艺的条件下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从清朝至今 国内外多次获奖
近年来,老范志万应神曲的生产经营者先后与厦门大学、福建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该产品的药理药效及临床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研究,国外日本釜山医科大学也对老范志万应神曲进行研究。1983年厦门大学采集了14个神曲发酵样品,筛选分离出具有优势的菌株,确定出老范志万应神曲的发酵主导菌株,为科学发酵和工艺改革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老范志万应神曲含52味药材,工艺制法特殊,该药品有60%的药材需加工炮制,产品需经发酵、低温干燥等工序,药品生产周期长达一个多月,工艺制作十分复杂。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老范志万应神曲被国家选送出国参加“数千年来有之盛举”的南洋勤业展览并荣获金牌。1985年和1990年连续两次被省政府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被省消费者委员会评为“福建省首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5年被泉州市消费者委员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消费者最满意商品和推荐产品”,被编入“中华工业大辞典”目录。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首批老字号产品,2009年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获得“泉州老字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