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O二二年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设计灵感源自何尊

中国青铜器博物馆“何尊特别展”立体注塑了何尊上的“中国”二字

何尊铭文拓片,红圈处为“宅兹中国”
N海南日报 新华
央视 齐鲁晚报
编前:昨日,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上下五千年,“中国”之称从何而来?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物中,“中国”的含义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
现存于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其上的铭文出现了“中国”一词,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实物记录。
3000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何尊器底,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国”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
国之重器
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是以展出青铜器为主的专题博物馆,主要展示宝鸡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凝重,花纹繁复精美,内容丰富多样,已展出千余件(组)文物,是周秦文化的实物体现。走进博物院会看到馆内众多国宝级的青铜礼器,有铭文最长(372字)的逨(lái)盘,器型最大的厉王簋(guǐ),记录秦国崛起历史的秦公镈(bó)、秦公钟,被誉为“簋中之王”的胡簋。这些重量级的展品当中,何尊的光芒尤其夺目。博物院在二层展馆单独设置了“何尊特别展”,详细介绍了何尊的来龙去脉,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器身呈椭方形,圆口外侈,四面中线起透雕脊棱,口沿下均有棱脊间隔,颈饰为兽形蕉叶纹,其下与蛇纹相结合,中段和圈足饰大兽面纹,全器纹饰以细雷纹为底,采用高浮雕手法,使得兽面棱角分明,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
何尊是典型的青铜酒器代表,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物价值,更在于它的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二字,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人于3000多年前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具有异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何尊的铭文中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周成王五年(武王克商后的第七年)四月丙戌,在成周的京室,周王对贵族子弟进行训诫。他号召子弟们要向父辈学习,恭德顺天,服从王道。贵族子弟中年轻的“何”受到周王赏赐贝三十朋,制作此祭器用以祭祀他的父亲。
何尊之上见德政
何尊的铭文记载了营建成周的重大历史事件。武王英年早逝,成王继位,周公摄政,引发管叔、蔡叔不满,他们联合纣王的儿子起兵造反,史称“三监之乱”。接着,山东地区的殷商旧势力也蠢蠢欲动,一时间西周政权在风雨中飘摇不定。周公东征,平叛三监后,秉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洛邑,以此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管辖,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何尊铭文与《尚书》《史记·周本纪》的记载相互印证,具有证史和补史的史学价值。
此外,铭文中的“恭德裕天”成为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源头。“德”在甲骨文中,右边表示行走,左边是人的一只眼睛,意为看见就直走过去获得它,表示“得到”的意思,在甲骨卜辞中常与“伐”一起使用,意味着在战争中获得奴隶和财富。西周金文中的“德”,在其底部多出“心”字部首,以示道德,有“心”即有“德”。何尊铭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字,不仅见证了德字的变化,同时也表明3000多年前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德政”的出现。
废品站里捡回的国宝
何尊的发现过程可谓跌宕起伏。
宝鸡地区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了数百件西周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就达114件之多。
1963年,陕西宝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雨后坍塌的土坡上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就挖回家用来盛放粮食,后来嫌弃此物笨重难搬,以30元的价格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当时,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即将送去炼铁厂的废旧钢铁中,发现了这件重器,以同样30元的价格收购回博物馆,挽救了国宝的命运。
从此,国宝何尊才得以妥善收藏保护。但是,由于青铜器锈蚀严重,一直没有发现铭文的存在。
1975年,何尊被调到北京故宫参展时,经故宫文物专家修复,何尊内侧底部的铭文露出真容——原文122字,残损3字,现存119字。
何尊的铭文不但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对王室贵族子弟的训诫和勉励,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其中就有“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民”。“宅兹中国”的大意为: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
何尊是目前所见铭刻“中国”一词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价值,也因此被称为“中国”之源。
“中国”一词的发展演变
有学者统计,“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里出现过100多次,它的含义有国都、中原等。虽然当时的“中国”仅为地理概念,与现在的中国含义不同,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关联。
说到“中国”的由来,就得从最早的“中”字和“国”字谈起。
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可以分别找到最早的“中”字和“国”字。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表示,“中”字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文字里已经出现,在最早的古汉字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既有象形字,字形似竖立起来的一面旗子;也有指事字,表示“中间”这一抽象概念。
“国”字最初只写作“或”,“或”是一种特殊的斧子——管銎斧的象形。在比较早的文字里被假借用来表示“域”或者“国”。
天津博物馆策展人张夏表示,卜辞里“国”字的形象,像一个人拿着武器去守卫的感觉,然后慢慢就引申为国家的意思。
蒋玉斌说,何尊铭文既体现了周王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也标志着早期“中国”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这里的“中国”,还不是今天的意思,只是一个方位区划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专家指出,秦汉以来我国形成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统一国家之后,“中国”一词逐渐演变成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居住的统一国家的专有名词。直至清末,“中国”二字被正式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文书当中。
如今,“中国”——这一诞生在广阔、富饶土地上的美好词汇,已深深镌刻于亿万中华儿女心中,成为最厚重的力量、最深情的告白。
□知多一点
北京冬奥会
火种台灵感来自何尊
如今,何尊不仅是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成为颇受国民喜爱的青铜器文物,是在邮票、电影、城市宣传中多次出现的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
2022年的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种台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何尊。
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的龙脊结构、龙腹纹,皆来源于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
中国人民银行于2024年6月8日发行的国家宝藏(启蒙奠基)金银纪念币一套5枚,包括金质纪念币2枚和银质纪念币3枚;其中15克圆形精制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就是何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