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日报 央视新闻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10月9日至12日预报名,10月15日至28日网上报名。关于考研的消息真真假假,层出不穷。网上热传的“多校将开放免统考硕士”是不是真的?高校是否会继续扩招?“逆向考研”到底值不值?读研能不能“严进宽出”?“本研倒挂”是不是意味着学历贬值?就此,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焦点一:研究生可不考试直接申请入学?
“硕士可以申请入学了”“多校将开放免统考硕士”……打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即将实施的旗号,硕士研究生“免统考”正在网上热传,字面意思是不用参加统一入学考试就能入学。这确实是很多考研一族的想法,但此说法并不成立。
北京联合大学研究生处副处长李崇圆介绍,硕士研究生有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都是研究生多元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入学程序和培养方式等均有差异。硕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分统考入学和免初试入学两种方式。免初试入学全称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推免),有推免权的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有机会成为推免生,享受免初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机会。统考入学针对除推免生之外的其他考研生,也就是社会上俗称的“考研大军”,在教育部规定时间网上报名,完成网上确认且合格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统考,达到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即国家线,又通过招生单位的复试考试后获得读研入学资格,学习方式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除此之外,要想取得硕士学位还可通过同等学力申硕的渠道,即不发生学历上的改变,满足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业要求,通过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及学位论文答辩后,可申请获得硕士学位。由此可知,以上均没有出现“免统考”这个概念,也不存在多校将开放免统考硕士的事实,“免统考”并非我国现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官方入学途径。
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强化了学位质量保障,从没提过通过“免统考”扩大招生的说法,这明显是有人在偷换概念,硕士研究生的入学门槛不可能随意降低标准。
焦点二:高校会扩招硕士研究生吗?
今年8月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新增了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本次硕士学位授权点调整无疑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结构调整、质量提升、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非凡意义,同时也释放出一些信号。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志飞表示,研究生培养规模将稳步提升。2023年我国在学研究生388万人,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仅为2.4,远低于发达国家,距离研究生教育强国仍有差距。此外,未来10年高考人数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持续增加。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综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战略需求、人口规模结构、高等教育自身规律等因素,我国研究生教育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培养规模将稳步提升。
焦点三:“逆向考研”到底值不值?
所谓“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较高级别高校考到较低级别高校深造学习的一种现象。近年来,“逆向考研”越发受到关注,而且褒贬不一。
就个体而言,学生无论选择“逆向考研”还是“正向考研”,都是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后的务实决定,两者都有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学生判断“值不值”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考上了,就值;没考上,就不值。实际上,作为具有趋势性“雁阵效应”的群体现象,“逆向考研”背后有着深层次致因,不能简单以“值不值”来评判。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维家表示,我们不否认名校情结,但是也要看到,名校更多的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是首屈一指,什么都强过其他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更是如此。从国家发布的多轮学科评估结果看,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够垄断全部的一流专业。何况现在包括“双非”高校在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坚持特色发展,做强学科,跻身到了一流专业高校队列。如果985、211高校的学生选择报考的是“双非”高校的这些一流专业或优势专业,那么“逆向考研”的做法就值得认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不同层次高校间学生的正常流动,无可厚非。
焦点四:
读研能不能“严进宽出”?
近年来,“考研热”已经成为常态。有学生认为,只要咬一咬牙考上研究生,读研就轻松多了,因为可以“严进宽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读研可比考研难多了。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苏尚锋介绍,当下,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更加规范化、优质化,学生读研的难度有所提升。尤其是近年来,教育部加大研究生论文的抽检力度以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各高校研究生院加大了对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读研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习做研究,需要通过研究实践来进行。多数高校不仅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出较高的要求,还把达到一定学术论文发表水平作为申请毕业的必备条件。所以,学生不要认为考上研究生就万事大吉了,所谓“严进宽出”的观念是不正确的,读研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焦点五:
“本研倒挂”意味着“学历贬值”?
硕士研究生报考之际,“本研倒挂”成热议焦点,很多人都认为这种现象印证了学历贬值。其实,二者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赵国伟表示,从全国来看,本研并没有倒挂。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职业本科招生8.99万人,研究生招生130.17万人(博士生15.33万人、硕士生114.84万人)。博士加硕士的招生总量不及本科生招生总量的27%。博士、硕士、本科,无论是在校生、新招生还是毕业生,依然呈现金字塔结构,整体局面并没有改变。
“本研倒挂”主要出现在部分研究型大学。我国对不同的高校是有不同定位的,比如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等。传统的985高校基本上都是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并不奇怪,这是学校性质决定的,也符合国际上研究型大学的普遍特征。
“学历贬值”这个词语,乍一听是个贬义词,但其实要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长远来看是一件益国利民的好事。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学历贬值”所反映出的两大现象。一是用人单位的“唯学历”倾向。二是社会上的学历“内卷”风气。
“学历贬值”并非“本研倒挂”的肇因,“本研倒挂”也不能简单理解成“学历贬值”。本科毕业后就业还是继续深造读研,家长和学生应该基于自身特点和需要做出理性选择,用人单位应该本着人岗相配的原则确定最佳的学历要求,社会则应该给人们通过不同方式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