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粬是安溪湖头镇传统特色美食

李坤山设计的白粬半自动化切割机
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白粬,闽南话唤为“白壳”,薄圆形,如饼干状,质地洁白,入口滑嫩松软,别有风味,是安溪湖头镇传统特色美食之一。在泉州,白粬主要生产地是安溪湖头镇和永春县城,相传湖头白粬生产于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湖头美溪村的李坤山,用两年多的时间研制出白粬机器,实现白粬的产业化、标准化。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被人叫“书呆子” 再困难也坚持研发
白粬是安溪湖头镇传统特色美食之一,传统做法有白粬米粉汤、白粬面汤、白粬面线汤等,加入瘦肉、虾、青菜味道更加鲜美。可以炒着吃,也能做成甜品,可甜可咸、可热可冰的白粬,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李坤山是湖头美溪村人,也是白粬机器的研发者。李坤山告诉记者, 2017年的夏天,他去邻居家买不到白粬,就萌生了机械化制作白粬的想法。他认为,人工生产量有限,而市场需求巨大,机械化生产不仅能够提高产量,还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哪知想法相当美好,做起来很难,机器精度不够、实验白粬不成片、切了就碎等问题层出不穷。
李坤山的梦想也一直未得到亲戚朋友的理解与支持。在他们眼中,李坤山只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书呆子,一个不切实际的“发明家”。
对于周围人的冷言冷语,李坤山没有被击倒,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实现白粬的产业化、标准化。因为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生产的实验白粬都送给邻居喂鸡鸭,邻居甚至开玩笑说:“不要再拿来了,鸡鸭都吃怕了。”
尽管如此,李坤山并未放弃。他不断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反复实验。终于,在福建农林大学吴老师的指导下,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机器的精度不够。经过调整与改进,前后耗时2年,花费二三十万元的研究经费,李坤山终于成功地制作出了合格的白粬。
曾经商家爱搭不理
如今做得还没有卖得快
李坤山说,白粬的制作,材料和过程有讲究。他选用早米和晚米各一半,要经过浸米、磨米浆、脱水、搅拌、揉米浆等多个工序。他的白粬厚度三毫米、直径四厘米,发酵一天、晾干三天,前后四天即可制作完成。由于采用了温度控制技术,使得白粬一年四季都能生产,不再受季节限制,每天都能制作出大约两万片的白粬。
李坤山回忆,最早推销的时候,给每户商家送十斤白粬,让他们试试,很多商家都爱搭不理的,“你放那边吧,我试吃一下再跟你联系。”3天后,他接到第一个电话,慢慢的销路就打开了。
“只要有梦想、有决心、有勇气去尝试和创新,就能走得更远。”每当李坤山回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时,总会感慨万分。
如今,李坤山的白粬已经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上门定制的客户。李坤山告诉海都记者,今年国庆期间,永春五里街一天卖了三百斤,湖头卖了五百斤,他甚至不敢接销售店老板的电话,因为做得还没有卖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