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闽人智慧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八十八年的人生里,他下南洋,在异邦建立起一个中国人的工商企业王国;投身教育,散尽家财用毕生心血成为举世闻名的教育实业家;坚守民族大义,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回顾陈嘉庚一生的光辉经历,我们不难发现,陈嘉庚的身上一直有一种精神。他称它为“诚毅”:诚信果毅。
凭借着这种精神,陈嘉庚打造了属于他的商业帝国,也正是商业上的最大成功支撑着他开启日后的兴学计划,同时,“诚毅”也将成为他的育人宗旨。
母亲的乐善好施
为他埋下“诚毅”的种子
1874年10月21日,在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的小渔村,一名男婴降生了,父亲为他取名嘉庚,意思是他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好年好月好日子。
出生后,陈嘉庚一直与母亲孙氏、弟妹生活在一起。孙氏乐善好施,她慷慨大义的为人,为年幼陈嘉庚埋下“诚”与“毅”的种子。
1890年深秋,17岁的陈嘉庚告别慈母,乘坐帆船前往新加坡投奔父亲。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陈嘉庚踏上了异国的土地,被父亲陈杞柏安排在顺安米店跟着族叔学习。他做事认真规矩,领货绝不延缓,记账清清楚楚。
两年后,族叔回国,19岁的陈嘉庚遵照父亲的意愿,担任起经理的职责,掌管起有着十多万元资产的店业。
正当他在新加坡的事业如火如荼,商业版图越发壮大时,在遥远的故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存亡的危机空前严重,这让陈嘉庚心痛不已。国难连着家难。1898年,一场瘟疫向集美袭来,陈嘉庚的母亲和妹妹先后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
替父还债
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佳话
可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原本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近30万元。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但是陈嘉庚却出人意料地决定自己偿还父亲的一切债务。
选择在父亲倒下的地方站起来,这一次不按常规出牌的举动,让陈嘉庚开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立起自己的声望。
此时的陈嘉庚身上仅有7000余元,要偿还父亲欠下的债务谈何容易。如何用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回报?陈嘉庚将目光锁定在了“黄梨罐头”上。
黄梨,即凤梨、菠萝,是当时新加坡最大宗的水果之一,销路广泛,且制作罐头成本较低。陈嘉庚在距离新加坡市区十里之遥的三巴旺买下一块山地,用茅草木料盖起厂房,购置旧机器,生产黄梨(菠萝)罐头。
陈嘉庚给自己的黄梨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就是黄梨罐头之王;黄梨厂则定名为“新利川”,取的是“新的利润源泉”之意,祈盼由黄梨厂而开发出新的财富源泉。陈嘉庚的期望并没有落空,很快简陋的黄梨厂为他带来了第一笔效益。三个月后,新利川黄梨厂获利9000元。
到1907年,陈嘉庚实现了他的承诺,还清了父亲欠下的所有债务,他“一诺万金”的信誉迅速传遍了东南亚,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
非凡的胆略与远见,打造出“橡胶大王”
在同时期的欧洲,蒸汽机所引发的工业革命进入鼎盛时期,这也就带来了西方社会对于橡胶、铜、铁等物资的大量需求。这个行业很少有华人商家涉足,因此,华人中谁要是先进入这个新领域,谁就可能得商机之先。
陈嘉庚敏锐地觉察出了这个机会。
他花2000元不到的价钱向橡胶商人购买了18万粒橡胶种子,又在马来西亚购买土地,种植引入东南亚不久的橡胶树。橡胶园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加工橡胶开始,陈嘉庚逐步把橡胶生意从下游做到上游,后续又创办了橡胶制品厂,卖胶鞋,制造轮胎和其他日用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陈嘉庚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海路受阻,各厂所产的罐头和熟米都运不出去,工厂被迫停产。企业生死存亡之际,陈嘉庚展现出了他的胆略与远见。他决定,自己解决航运问题,在别人不敢为之的远航运输上开辟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他先是靠租船运输,后为经营海运,他以30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一艘3000吨级的轮船,名为“东丰”。一年后,他又购买了一艘3750吨级的客货轮,名为“谦泰”。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嘉庚的爱国心又一次被刺痛。依据英海峡殖民地的法律规定,若陈嘉庚想要成为自己所购买的两艘轮船的船主,进而开展航运业务,就必须拥有英国国籍公民的身份。于是,在1916年,陈嘉庚无奈地向英国政府提出加入英国国籍的申请。申请很快便得到了批准,然而陈嘉庚的心中却满是愤懑。
后来,他说:“我中华民国,海岸线之长为世界各国冠,而尤以闽粤二省居最重要地位。自中外通商以来,海权丧失,百业落后,尤以海利为甚。”
1925年,极具商业头脑的陈嘉庚已经成为南洋响当当的企业家。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华侨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同时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此外,他还拥有冰糖厂、木材厂、饼干厂、皮革厂、肥皂厂等30多家工厂,150多家商店。鼎盛时期,陈嘉庚的营业范围遍布五大洲,雇用员工超过3万人,总资产超过1200万元。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国家强大起来呢?陈嘉庚认为问题的答案是“教育”。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兴学即所学兴国,兴国即所以兴家”。
1912年,陈嘉庚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集美,此时的陈嘉庚是新加坡妇孺皆知的商界奇人。在乡间,他看到“儿童成群嬉游赌博,衣不蔽体,且有赤裸全身者”,不觉悲伤,便向乡亲打听,“旧式学校废弃很久了,新式学校没人会教,办学经费也没有来源”。于是乎,陈嘉庚便想在乡里办一所学校。
1913年正月二十七,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即集美小学)开学,陈嘉庚让全村适龄儿童走进了新式学堂,并且由自己负担孩子们的学习费用,让乡亲们看到入学的好,以此带动更多的孩子上学。集美从此有了一所有别于私塾旧学的现代学校。
在这一年的秋天,他返回新加坡,继续开拓他在南洋的实业版图。他深知,办学校离不开雄厚的资金支持。他的心中,有着一个将故乡办成中国南方现代教育王国的宏伟蓝图。
1917年,集美女子小学正式开学,这是中国较早开办的女校之一。1918年,集美师范和集美中学同时开学,集美学校得到实质性扩充。此后,陈嘉庚又创办了水产航海、商科、农林、幼师、幼稚园等校。1921年2月,确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总校名。到1923年,集美学校拥有170多名教师,在校生近2000名,其中1400多名寄宿生,他们的住宿费全免。1923年10月,孙中山电令闽、粤两省省长与统兵长官“倘有战事,幸勿扰及该校(指集美学校)”“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而来。
1919年5月,陈嘉庚再次回到集美,此次回国,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创办厦门大学。1919年7月13日,厦门浮屿陈氏宗祠,面对着各界人士,陈嘉庚当场宣布他认捐百万元洋银作为厦大的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300万元洋银,分12年付完,总捐资为400万元洋银。
经过2年的筹备,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村的集美中学举行开校仪式,陈嘉庚在开校大会上斩钉截铁地说:“当此风雨飘摇之际,国势岌岌可危之时”,创办厦大,又“岂能久待”。至此,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在东海之滨宣告成立,中国南方挺立起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大学。
厦门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前者便是由陈嘉庚提出。“自强不息”是民族欲重新崛起而再立于世界之林的胆魄与气概,陈嘉庚希望自己创办的厦门大学是“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大学,是能“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南方之强学府。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厦门大学开学后,向华侨募捐的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庞大的办学经费压在陈嘉庚一人肩上。正当厦门大学蒸蒸日上之时,陈嘉庚公司的实业经济却江河日下。陈嘉庚曾在1928年底对自己公司的经营进行了一次三年总结算,结果发现三年来总损耗达595万元,其中包括厦大、集美两校办学经费220万元。
面对这种亏空,陈嘉庚不得不卖掉一万英亩橡胶园计400万元用来弥补亏空。当时有财团向陈嘉庚提出,只要他丢掉办学的包袱,就为陈氏企业注入急需的资金。陈嘉庚干脆地拒绝了,“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
随着生意收缩,陈嘉庚不得不靠变卖房产来维持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运行。陈嘉庚曾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说过,“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黄炎培在《陈嘉庚毁家兴学记》中高度评价陈嘉庚“毁家兴学”的境界与人格,他也曾在其他场合赞扬道,“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艰难的日子熬到了1937年7月,再无财力支持厦门大学运行的陈嘉庚将厦门大学无偿捐给国民政府,没有提任何附加条件,只为这所倾注自己无数心血的大学能有更好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嘉庚的一生,创立和资助了海内外超过120所学校。在陈嘉庚热心办学的精神感召下,很多华侨在家乡主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据统计,从1915到1949年的34年里,福建华侨捐资兴办的中学就有48所,几乎遍布福建全省各地侨乡。
陈嘉庚不仅在国内积极兴资办教育,他在侨居地也竭尽所能兴办华文学校,1919年,他创办的“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是当时南洋地区华侨的最高学府。后来他又在新加坡投资创办了南侨师范和南侨女中、水产航海学校等多所学校。
2016年,当厦门大学造出当年全国最大最先进的3000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时,学校向全校与社会征集科学考察船的名字,结果是三分之二的提名为“嘉庚号”。斯人已逝,但“陈嘉庚”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大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