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21日是冬至。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此时“阴气盛极而衰”,因此,冬至起,民间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意味着进入全年最冷的“三九天”。同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因此要进入“冬藏”阶段。那么,如何“冬藏”呢?就此,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涂思义不仅推荐了美味药膳,还推荐了穴位调理。
冬至阳生 多晒太阳
涂思义表示,所谓冬藏就是“潜藏阳气,蓄积阴精”,生活起居上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让阳气收敛,减少阳气过度耗散,尤其是有夜间运动的人,此时应适可而止。白天出行要注意添衣保暖。
同时,“冬至阳生”,阳气开始孕育生长,背部督脉是人体的阳脉之海,可在上午9—11点、下午3—5点阳光温和时,晒晒背部来补充阳气。涂思义还表示,入冬后,大家的户外活动都相应减少,一些人还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天气好的周末,约上三两朋友或带上一家老小,到公园走走,晒晒太阳,是对抗季节性情绪波动的好方法。
饮食“补冬” 首选姜母鸭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天,人们串亲祭祖,街头巷尾十分热闹。饮食上的“补冬”之说更是深入人心。
涂思义医生认为,冬至进补应多食温热食物,少食生冷制品,注意谷肉与蔬果的合理搭配。如羊肉、牛肉、鸡肉、腰果、山药、栗子、核桃、桂圆、黑芝麻、枸杞等。同时,适当补充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白萝卜、豆腐、木耳、番茄、白菜等,也可避免过食温热之品所致的上火、便秘。
根据我们福建人的饮食特点,涂医生推荐了2个药膳和1个代茶饮:
姜母鸭:适合平素体质偏热者,鸭肉性凉滋阴,补脾肾,老姜性温暖中焦脾胃,凉温相和,阴阳相生。
当归生姜羊肉汤:适合体质偏凉者,它暖中焦、补脾肾、补血活血、温阳散寒。
姜枣茶:冬日里一杯温暖的姜枣茶不仅能够驱寒,还能温通经脉,调理脾胃。将新鲜姜片、红枣和少许红糖煮成浓郁的茶饮,既美味又养生。
3个穴位调理也很“补”
“冬至也是调理穴位的绝佳时机。”涂思义说,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在脐下3寸,约四指横宽)、气海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在脐下1.5寸,约二指横宽)、三阴交穴(内踝上约3寸,胫骨内侧后缘,骨骼压痕处)等穴位都是滋补肾阳、培元固本的重要穴位。
每天按摩穴位1~2次,每次5~10分钟,用食指中指指腹,力度适中,顺时针揉按(三阴交穴,以拇指上下揉搓),以微热、微痛为度,可帮助机体储存能量,增强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