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04

泉州丰泽: 2025年,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核心区

泉州中央商务区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2024年,泉州市丰泽区深耕“抓项目、促发展”“5610”专项行动,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21世纪“海丝名城”核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丰泽区将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接续实施“抓项目、促发展”“5610”系列专项行动,服务全市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奋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核心区。

【回顾2024年】 工作亮点纷呈

拼出了发展高质量。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55亿元、增长6%(预计数,下同),项目工作、文旅经济、利用外资获得全省正向激励,入选全省城市发展“十优”区。

塑造了产业新形象。引进抖音、腾讯、河钢等头部企业,全省三张公募基金牌照之一的兴银基金落户、管理规模近2000亿元,泉州高新区“一区多园”考核居全市第一。

扮靓了城市会客厅。金屿大桥、百崎大桥、中环城路等重大枢纽项目有序推进,滨海生态浪漫线建成投用,中央商务区加速繁荣,中央活力区初具雏形,环湾展示面实现精彩蝶变。

打响了文旅金名片。簪花围成为全国文旅经济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地方文化国际传播七个热点之一,话题点赞量超300亿次,带动全区游客超1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30亿元。

提升了群众获得感。民生支出占比达80%,新增优质学位5675个,泉州正骨医院北峰院区投入运营,小区物业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展望2025年】 着重“五个方面”

1.突出高端高新,拓展都市产业新版图

力促先进制造业聚链成群。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化,鼓励企业工业上楼,推动附加值高、人才密集的都市工业回归市区。加快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推动匹克、一鸣交通等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抓好重点技改项目12个,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培育根植于泉州的优秀数字服务商30家以上,助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做强做优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推动华电科工、数据安全产业园、数据要素全生态产业园、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人形机器人等项目落地,加快融合通信系列项目、国际儿童时尚产业全场景数字产研运营中心等投产达效。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可信计算等细分赛道,支持产业链间互为配套、互为应用场景,加快建设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

力促现代服务业加速领跑。滚动实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加快喜来登、希尔顿、荣誉、凯悦等酒店建设,新增星级酒店、精品酒店、特色民宿20家以上。围绕抖音、腾讯、众联等龙头企业,培育数字服务产业生态,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会计审计等产业专业化、高端化水平,推动泉州工业设计综合展示中心落地。促进商贸、养老、托育、家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力促空间载体重塑提效。建立10大产业园区“抓投产、促纳统、优存量、造业态”闭环运作管理机制,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200家以上。有序推进北峰、南埔等老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打造一批生产集约、生活舒适的产业综合体。深入用好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有机更新低效用地2000亩以上。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总部楼宇,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商务楼宇。

力促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广大民营企业在丰泽有信心、敢投资、能赚钱。滚动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八个倍增”计划,全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广“数字政务门牌”,打造“码上办”政务服务,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2.突出有效需求,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做强投资动力。集中力量推进116个重点项目,年度投资260亿元以上。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引进更多优势产业、优质资本和标志性项目,力争签约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

深挖消费潜力。持续打响“这YOUNG的丰泽”“乐购丰泽”品牌,壮大汽车、家居、家电等大宗消费,加快建设南埔山汽车城。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10个以上。提档升级10大商圈、特色街区、夜经济集聚区,建设更多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进旅游景区、宾馆酒店等环境品质国际化。

提升开放张力。大力发展海外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推动市国贸集团、跨境电商大模型等项目落地,建强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领秀跨境等载体,助力“泉州制造”享誉全球。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吸引跨国公司在丰泽设立区域总部、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推动外资重点投向现代服务业。加快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建设,拓展国际商事调解、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打造全国性品牌。

3.突出科教引领,塑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打造现代教育中心。强化与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辖区高校合作,提升做强职业教育,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共同体。提速建设泉州五中海丝校区、泉州九中城东校区等9所学校,全力推动泉州九中通过省一级达标复检,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落实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引育高能级科创平台3家,推动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产业化、市场化转型。建设中试基地、应用验证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好知创产业园,推动市知识产权纠纷综合调处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60家。

打造高端人才中心。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6000人次以上,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新认定高层次人才500人以上。

4.突出能级跃升,刷新环湾中心新形象

以更高标准塑造都市品质。实施城建项目267个、总投资1360亿元,提速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南埔山、西华洋、南滨江等片区综合开发运营。分类改造提升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建成一批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打造1个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加快百崎大桥、金屿大桥、中环城路、新华路北拓等项目建设,新增一批停车位、充电桩。实施物业管理提升三年专项行动,办好小区管理十件实事,让家园更精致、更温馨。

以更优环境扮靓都市颜值。从严落实河湖长制,滚动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三年攻坚行动。抓好“21世纪海丝名城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新建一批口袋公园、袖珍绿地,为群众提供更多赏花观景好去处。做强泉州建筑服务产业园,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

以更大力度挖掘都市文脉。加快世界闽南文化博览园、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建设,常态化举办文化惠民活动,新增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创新发展簪花围、南少林、南武当三大文化IP,加快推进法石宋元文化古街区、思源水塔等15个文旅项目,把虫寻埔、真武庙打造成为新的文旅会客厅,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配套,落实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游客体验和情绪价值,让八方游客为之向往、纷至沓来。

5.突出优质均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

用情怀润泽民心。高质量办好5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3个重大民生票决项目。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稳定就业,提升零工市场(驿站)服务功能,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重点做好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工作。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启动建设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力争千人托位数达到4.5个,托育服务机构签约接受医疗机构指导率达95%,让孩子们茁壮成长。

用健康托起幸福。建成投用东海、清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业务用房,开工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进“一院一品”学科建设,力争1家社区医院服务能力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新建精品中医馆、中医名医传承工作室4个,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引进和培育国内国际品牌赛事,新建一批便民运动设施,打造15分钟健身圈。

用善治守护安宁。推广近邻党建、网格服务管理等模式,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危险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海上船舶、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监管整治,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向更多中小微工商贸企业、“九小场所”延伸覆盖,提高应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