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寒山寺的寒山 原来是人名

N扬子晚报 北京青年报 姑苏晚报

“小红书的朋友们,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个阅读诗歌的故事。”1月16日深夜,一位账号名为Jon Enos的美国网友,通过视频与中国网友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诗人寒山,引起了不少中国网友的讨论。

一提到“寒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苏州寒山寺。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事实上,寒山寺的确与诗人寒山有关系。

狂士还是隐士?

说法不一

Jon Enos讲述了自己与寒山诗歌的故事:“很多年前我想要找点东西来读,在一个小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小书《寒山诗歌》,这种禅意的诗歌风格使我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寒山生卒年不详,生平记载也不详,据说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应试不中后来出家为僧。因为他长期隐居于浙江台州市天台山的翠屏山(又称寒岩、寒山),自称为寒山或寒山子。

寒山的生平经历众说纷纭,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说法,一种认为寒山是初唐人,因为在宋本《寒山子诗集》前面有一篇署名“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的序。闾丘胤序中的寒山是一个疯疯癫癫、贫穷狂放的形象,寒山在诗歌中也这样描述自己: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山是中唐时期的人,《太平广记》中《寒山子》条引《仙传拾遗》写道:寒山会将诗歌题在树上、石壁上或者地上,一些喜爱寒山诗歌的人将他的诗歌搜集整理保存,有三百多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最大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

寒山寺

为何不叫拾得寺?

一提到“寒山”,人们会自然联想到苏州寒山寺。来到寒山寺,进门即看到被称为“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像。那么这寺庙为什么叫寒山寺而不叫拾得寺?

寒山常至天台山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拾得本是孤儿,由丰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

其实,在寒山来到苏州之前,苏州城外就存在一座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的寺庙,即寒山寺的前身。

可是奇怪的是,即使在宋、明志书中,寒山寺还仍称普明禅院。《吴郡志》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到《姑苏志》即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才称寒山禅寺,“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成。嘉祐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然不可考也”。

当时《姑苏志》的编者显然看到了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所以称“唐人已称寒山寺矣”,在最后还是用了“然不可考也”作了否定。

寒山寺景区官网的介绍则写为:唐贞观年间浙江天台诗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住于此,有唐代著名高僧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为何寒山

在美国反而更火

那么,中国“非著名诗人”寒山又是如何远渡重洋,成为无数美国人心中中国传统诗歌启蒙者的呢?

1933年,寒山诗由美国汉学家亨利·哈特首次翻译成英文并在美国出版。1954年,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将寒山诗首次引入英语世界,出版了《寒山诗歌27首》,此后不断出现新的寒山诗译本,寒山诗被写进了美国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其影响力之大、数量之多超乎想象。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当数妮可·基德曼主演的电影《冷山》。这部电影改编自1997年美国小说家查尔斯·弗雷德的同名小说,扉页上引用了寒山的诗歌“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

那一夜

张继听到钟声了吗?

提起唐诗《枫桥夜泊》,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

但因为史料有限,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并无过多了解,大家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753)的进士。

然而,在唐朝考中进士可不包分配,而是需要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当时的人将这种考察叫作“铨选”。在铨选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空缺的就业岗位。要不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才能得到就业的机会。不然,就得在家待业了。

张继便是这样一位在铨选中落第的进士。他原本应该继续等待官府发布新的就业岗位或招聘信息。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到蜀地,随即,天下文士也都四散逃难。因为当时江南的局势比较安定,因此成了不少文士避难的理想地区,张继便是逃往江南的一员。后来,他一路来到苏州,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的故事。

在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山河破碎、前程渺茫,漂泊在外的张继,心中的忧愁可想而知。而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无疑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读《枫桥夜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秋夜不眠人惆怅”的情景图。

张继流传至今的诗歌不到50首,毋庸置疑,这首《枫桥夜泊》,是他一生之中最有名的诗歌,同时也是唐朝最有名的诗歌之一。而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质疑“夜半钟声”

欧阳修翻车了

然而,到了宋代,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却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提出了质疑。他在《六一诗话》中便调侃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意思是:有的诗人为了追求好的诗句,不顾自己写下的句子在现实中是否合情合理,导致出现了许多语病。比如,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里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得虽然好,可哪儿有寺庙会在三更半夜敲钟的?所以,所谓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肯定是张继为了写出好词佳句而硬写、虚构的情景。

欧阳修的说法结合了当时的普遍现实情况:在宋代,大部分寺庙没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因此,欧阳修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他质疑张继不要紧,关键他将自己的调侃写进了著作中。加上他本身影响力非常大,他质疑张继的说法,最后反而让他成了被吐槽的对象。

北宋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便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对欧阳修进行了吐槽:“欧公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不对。可我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南史》中就有‘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的记载,这种钟大概是半夜敲的报时钟。南朝时期有个叫作丘仲孚的人,《南史》中说他‘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他列举了一系列的史料,说明“夜半”的确是有钟声的。只是这究竟是鸣的什么钟,还得深入调查研究一下。

对于这些说法,南宋诗人陆游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唐朝诗人于邺有《褒中即事》之诗,褒中位于陕西地区,可诗中却有“远钟当半夜,明月入千家”之句。同样是唐朝诗人,皇甫冉夜宿会稽,也说:“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些诗歌都不是在苏州写的,怎么都有半夜钟声呢?

所以,陆游最后说道:“恐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也。”恐怕,唐朝的寺庙,大概都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