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专利商标局官网显示,近日,韩国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J公司”)在美国注册的饺子外观专利获准通过。消息一出,不少中国网友坐不住了!
饺子可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据考证,饺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滕国地区(今山东省滕州市境内),考古学家在该地区的墓葬中发现了可能是最早的饺子实物证据。
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饺子那些事。
□新闻点击
韩企申请饺子外观专利,美国通过了
网友:离了个大谱
据了解,CJ公司在美国注册饺子外观专利,共上传了14张各个角度的饺子照片。文件还显示,该专利申请日期为2023年2月24日,获批日期则为2025年4月8日,专利的保护期限为15年。
该韩国企业在美国获得的饺子外观设计专利,其权利要求书明确限定了14至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等核心特征,并附以毫米级精度的3D建模图。
公开信息显示,CJ公司是韩国的一家食品和生物企业,旗下有一款饺子品牌bibigo(必品阁)。
消息一出,不少中国网友坐不住了,有网友评论称:“离了个大谱了,明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姥包了几十年饺子,难道侵权了?”
□律师提醒
在美中餐厅卖饺子 或将面临侵权
4月16日,山东国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孔令玺律师表示,该专利的申请过程中,存在很多法律漏洞,比如该专利缺乏新颖性,以及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水饺没有显著性差异等。
如果华人华侨和相关企业没有主动提出该专利的无效申请,专利生效后,未来所有在美的中餐厅以及速冻水饺的经营企业或将面临侵权的不利后果。
有专业人士表示,CJ公司的饺子外观专利申请,想借此营销的成分更大。有实力的商家可以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出专利无效,但企业如果不想陷入侵权纠纷,最好还是规避使用这类形状。
□史海钩沉
饺子竟是
张仲景的一服药?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饺子是自古以来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主要传统食物。
传说,饺子最初被称为“娇耳”,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创制的滋补药膳。有一年,各地饱受瘟疫侵袭,张仲景在告老还乡途中,看到穷苦百姓受寒挨饿,便建立医棚,煮制名为“祛寒娇耳汤”的药物,以羊肉和祛寒药材为主要成分,煮好后切碎,然后用面皮裹成一个个像耳朵一样的“娇耳”,“娇耳”放入热汤中煮熟之后,分发给求医的人。面皮包好后,样子像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有人的耳朵被冻伤了。
张仲景舍药从冬至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
根据这个传说,推测“饺子”似乎只有1800多年的历史。其实不然,考古实证,饺子出现还要早。
最早的饺子发现于春秋晚期
考古发现证实饺子的起源远比东汉时期久远。考古学家们曾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发现了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只是它的形状与今日的饺子有一些区别,更像是馄饨。
历史上,饺子有过多种名称,如“馄饨”“牢丸”“粉角”“角子”“扁食”“水包子”“水饽饽”等。汉代扬雄《方言》中记载:“饼谓之饨……或谓之馄。”这是关于馄饨的文献最早记载。
“馄饨”一名,据说是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寓意开天辟地之始。饺子就是由馄饨发展过来的。北齐颜之推曾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重庆忠县三国墓葬出土的庖厨俑,其操作的厨案上有一个形如饺子的食物,外观与现在的饺子如出一辙。
唐墓里曾出土饺子
唐代,饺子除了沿用“馄饨”之名外,还称“牢丸”“粉角”等。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意思是说长安萧家制作的馄饨十分精致,如果去掉汤中的油花,馄饨汤甚至可以用于煮茶。可见,当时有名的饺子(馄饨)已是煮着吃的食物。
考古发现,195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编号为301号的墓中,出土3个灰陶小盌,盌中各置一只饺子。饺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腰宽1.5厘米,皮是麦粉做的,与现代所吃的饺子完全一样。1989年,在对阿斯塔那墓地再次发掘时,从一座墓中又发现了水饺。
而“牢丸”之名最早见于晋人束皙《饼赋》中的记载:“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惟牢丸乎!”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时人的眼中,“牢丸”属于面食家族中的“佼佼者”,因为它的食用无时日之分,一年四季均可,是最灵活的美食。
有人认为“牢丸”与古代祭祀所用之“牢”有关。古时祭礼的牛、羊、豕三牲为“太牢”。当然,“牢丸”的馅料不必非是牛、羊、豕三牲同备,只需一种即可。因而,从字面意思理解,“牢丸”即为肉馅饺子。
南宋石狮美食家
文艺范饺子“胜肉”
宋元时期,称饺子为“角子”或“角儿”。“角子”的命名,显然是象形取义,因其像牛、羊、鹿等兽类头上初萌之角,故名。《东京梦华录》说,汴京市肆有售卖“水晶角儿”和“煎角子”的。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朝廷皇帝寿宴时提及了“驼峰角子”。
南宋石狮籍美食家林洪《山家清供》中提到的“胜肉”,是用冬笋、蘑菇、松子、胡桃等原料加酒、酱料、香料调味,然后用面皮包好,用薄油煎烙的食物。由于这款素馅饺子淡淡的面香里融入了笋菇的鲜香,松子和胡桃又会带来油脂甘香,几种食材合力打造出了比肉还美味的口感,故名“胜肉”。
明代“饺子”
正式命名
明代时,出现了专用的饺子名称,“饺子”是“角子”的进一步通俗化、规范化表述。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提到北京名食有“椿树饺儿”,也许是用椿芽做馅料的饺子。特别有意思的是,《万历野获编》引述的是流传于京城中的一些有趣的对偶句,如“细皮薄脆对多肉馄饨,椿树饺儿对桃花烧卖”,此句表明当时人们对馄饨、饺子、烧卖等主食已有明确区分。
此外,明刘若愚《酌中志》中提及饺子在明宫中被称为“扁食”。明宋诩《宋氏养生部》中载有“汤角”“酥皮角儿”“蜜透角儿”等品类。“酥皮角儿”是一种用油煎的饺子,类似今日的锅贴儿。“蜜透角儿”是一种以去皮胡桃、榛、松仁或糖蜜、豆沙为馅的油煎饺子。
清代饺子还有了“洋名”
清代时,饺子又有“水饽饽”“扁食”之名。如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饺)而食之,谓之煮饽饽。”汪日祯《湖雅》记载:“(饺)有粉饺,亦名肉饺。有面饺,一曰水饺,亦呼扁食。一曰汤面饺,汤去声,俗作烫。有酥饺,用面起油酥为之。”
清代饺子的品种极其丰富。《清稗类钞》记载了一款“椴木饺”,据称是每年五月的宫中食品。椴木,又称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等颜色,可以食用。制作方法大概是以木槿汁液和面制成色彩艳丽的面皮,美观又美味。
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了一款名为“颠不棱”的主食,这是一款肉饺,除肉质鲜嫩、作料讲究外,还在于“中间用肉皮煨膏为馅,故觉软美”。为何一款肉饺取了“颠不棱”这么奇怪的名字呢?其实这是英文的汉语音译。据学者考证,英国18世纪食谱所记的包括有多种类似中国饺子的以薄面皮包裹馅心而制成的食品。袁枚应该是在广东旅游探亲时,在与当地官员的宴饮中,得知了这款肉饺的英文名字,于是将其写入了自己的著作中。
饺子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角子成为“饺子”后,饺子被赋予了更多的民俗学意义,兴起了立秋、立冬、过年吃饺子风俗,取“时节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富有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喜庆团圆的仪式感。
(综合中国新闻网、封面新闻、齐鲁晚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