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网站有个“厌蠢症”小组,近三个月内组员激增,引发关注。小组成员吐槽话题,诸如同事算不清Excel、朋友看不懂导航、父母学不会扫码点单等。
“厌蠢”情绪的爆发,惹得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效率至上主义导致的人情冷漠,有的认为是“厌蠢本质乃厌己”的自嘲,有的认为是暗示个人的智商优越感。
“婆娑园中树,根株大合围。蠢尔树间虫,形质一何微。”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寓意诗》的第五首。诗中所言的“蠢”字,本义与春虫相关。
在古代,“蠢”象征了盎然春意、勃勃生机。而“蠢”有了“愚蠢”的意思,也是替别的字背了锅。除“蠢”之外,“笨”“痴”这些字,也都未必是不聪明的意思。
“蠢”字原来并不笨
“蠢”字,人家本来一点儿都不傻,不但不傻还很聪明。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蠢”字:“蠢,虫动也。”
其实看看这个字的字形就明白了:上面是“春天”的“春”,下面是两只小虫子,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虫子们在温润的土壤中苏醒过来,快乐地摇摆着身体,这就是“蠢”字原来的意思。小虫子要是懂得享受大好春光,它哪里笨?不是聪明得很嘛!
“蠢”在古代象征春意
据《古代汉语词典》,“春”本就有chǔn的读音,通作“蠢”,义为“振作”。如《礼记》载:“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再如《汉书·律历志》载:“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蠢”字描述的是万物生长的勃勃生机。
成语“蠢蠢欲动”,原意是形容像虫子一样地蠕动。“蠢”字下部的两个虫,本身就是一个汉字,读作kūn,即虫类总称,后来多写为“昆虫”。
《隋书》中言“天地变化,万物蠢生,则有经营之迹”,天地间的自然变化,也就是“蠢萌”了。
从字面意义上看,“蠢”象征了盎然春意、勃勃生机。
一个“蠢”字值10万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破译甲骨文的“悬赏”公告,一个字奖励10万元。学者蒋玉斌凭论文《释甲骨金文的“蠢”》获得奖励,一个“蠢”字赢得10万元。
“屯”是“春”的声符,“春”是“蠢”的声符。据蒋玉斌考证,汉隶之前,“春”的字形中都有表示木之初生的“屮”部符号作为形符,以及兼作声符的“屯”字。“春”从“屯”声,据《说文》,“屯象草木之初生”。春季万物萌动,因此“春”字就又有了“动”“乱”的意思。
蒋玉斌识别出的甲骨文未解字形,是“屯”字,释义为蠢动的“蠢”。
先秦史书上,如《墨子》的“蠢兹有苗”、《尚书》的“蠢殷”、《诗经》的“蠢尔蛮荆”、清华简《说命》的“蠢邦”等说法,都是带有贬义的表达方国动乱的意思,而表示“愚笨”意思的却很少。
可能为“憃”背了锅
“蠢”字为什么变成了“愚蠢”?或许因为认错字了。
都是“憃”(chōng)字惹的祸。据《辞海》,“憃”释义为愚蠢,并举例《淮南子·本经》:“愚夫憃妇,皆有流连之心,凄怆之志。”“愚夫憃妇”如今多见写作“愚夫蠢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有一句“蒙蒙昧昧,憃若游魂”,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写作“惷”(chǔn)或“蠢”。
学者杨明明据此撰文考证,“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典籍所见的“惷”字多为“憃”之讹字,而具有动乱义的“惷”,在文献中都写作“蠢”。
“惷”与“蠢”本无愚义,只是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混淆,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之义。
“蠢”字变蠢了,只是背了“憃”的锅。
“笨”字本义也不蠢
学者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专门讨论了“愚”“痴”两字的历史演变:“说人愚笨,汉语有一系列形容词,上古多说‘愚’,东汉魏晋南北朝主要说‘痴’,今天普通话则说‘蠢、笨、傻’等。”
先秦时期表示愚笨义多用“愚”,并无“蠢”“笨”的用法。
“笨”和“蠢”一样,本义都不是“愚蠢”。《说文》释:“笨,竹里也。”竹里指竹子内层的白色薄皮,可以用来造纸。在魏晋时期引申出不精、粗率的意思。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多见“笨”,如“笨曲(酿酒用的大曲)”“笨胶(质量较差的粗胶)”,都是粗陋的意思。
“痴”字,在汉代见于《山海经》:“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鳎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据《说文》释:“痴,不慧也。”“痴”字归入“疒”部,是病态。
至于“傻”字,据《通俗编》,来自俗语的“耍”字:“此即俗言‘耍公子’‘耍孩儿’之‘耍’也。”
在宋代及以后的韵书中,如《广韵》《集韵》《类篇》,“傻”其实有两个释义,一是“不仁”,表示呆呆笨笨;二是“轻慧”,也就是小聪明。“耍公子”指的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耍孩儿”指的是白胖小子。
古人常以“愚”自谦。“愚见”“愚意”“愚衷““愚庸驽质”“一得之愚”“蠡管愚见”都是常见的谦语。
成语“大智若愚”,出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讲“圣人被褐怀玉”,圣人都是把聪明才智藏起来的。
意大利逻辑学家皮耶尔乔治·奥迪弗雷迪撰写了《人类愚蠢辞典》一书,其中说:“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观点是,人是唯一具有语言能力的生物。然而,事实上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唯一有能力说蠢话的生物。”
每个人都有认知的边界,“厌蠢”并不能让人变得更聪明。
那些被“贬”的褒义词
“爪牙”曾用来形容勇武
“爪牙”一词,原本只是一个中性词,本无褒贬之意。《荀子·劝学》上说:“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甲和牙齿,也没有强劲的筋骨。这里的“爪牙”,就是原义。在先秦“爪牙”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带有赞美意味的词。《三国志·张辽传》:“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
后来,“爪牙”有了得力帮手的意思,一是指辅佐的人,《后汉书·窦宪传》:“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任尚等为爪牙。”二是在文中比喻为勇士、卫士,《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郑玄注:“此勇力之士。”三是形容勇武,《国语·越语上》:“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一直到唐代,“爪牙”仍是一个褒义词。
不过,与此同时,应当看到“爪牙”的词义也在变化,它可引申指亲信、供人驱使的人,“爪牙”开始朝着贬义词的方向沦陷了。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与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含有贬义了。
“乱点鸳鸯”原是做好事
在古代,“乱点鸳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褒义词。明末文学家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篇故事,乔太守并非胡乱配合姻缘,而是针对3对夫妻进行“错配”,交错配合。因此,“乱点”的“乱”字就不是胡乱的意思,而是交错之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望文生义,将一个好端端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
“囊中羞涩”的主人不差钱
“囊中羞涩”一词出自元代《韵府群玉》。阮孚持一皂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钱看囊,空恐羞涩。”不是指主人因囊中的钱少而羞涩,而是主人不想“囊”因为没钱而羞涩,用一枚钱压着囊底。阮孚一生为官,曾“以金貂换酒”,并不缺钱。
“明目张胆”本指不畏强权
“明目张胆”原意是眼明胆大,不畏强权,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是个褒义成语。唐高宗时,韦思谦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权贵而遭贬谪。他只说:“大丈夫须明目张胆,报效国家,岂能庸庸碌碌。”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明目张胆”已成为贬义成语,形容坏人毫无顾忌、公开作恶。
“一窍不通”曾是褒义词
成语“一窍不通”出自《吕氏春秋·过理》:“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意思是说,纣王性格不仁义,心智不开明,对作恶心安理得,杀了比干。孔子说纣王只要有一窍通,有一点仁义之心,比干就不会被杀了。因此,这个词语最早是用于骂商纣王的。
古人认为人心有七窍,七窍皆通,则为圣人。在这种意思下,“一窍不通”的意思,是说已通六窍,只有一窍不通,是褒义的。不过后来流传久了,就变成一窍也不通,成贬义了。
(综合北京晚报、钱江晚报、科教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