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燕玲家的荔枝
海都讯(记者 田米 文/图) 永春县岵山荔枝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荔枝品种,其“皮薄、肉嫩、汁多、焦核”的独特品质与地域价值,获国家权威认可。小暑节气过后五天,是岵山荔枝口感最佳时期。
7月7日早上7点,海都记者来到茂霞村81岁陈清书老人的荔枝园,只见荔枝树枝繁叶茂,挂满了荔枝。老人家每天5点多起床,悉心照料这些荔枝树。
“荔枝的收成,有大年小年之分,收成情况各不相同。”陈清书说,去年荔枝产量仅有一百多斤,而今年迎来了大丰收,预计能达到一千多斤,他们家种了三十多棵荔枝树,在古厝还有一棵两百年的荔枝古树。
“这几天,荔枝慢慢熟了,每天都格外忙碌。”另一户村民陈燕玲说,每天早上5点天蒙蒙亮,一家人就开始为采摘荔枝忙碌。他们争分夺秒,只为赶上最早的快递,让省内的人们能在当天品尝到这份新鲜与甜蜜。
岵山荔枝有个好听的名字——状元红,这是它独有的特色。鲜红色的外皮薄薄的,轻轻一剥便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肉厚、汁多,咬上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而真正品尝岵山荔枝的最佳时节,是小暑过后五天,那时的荔枝,口感达到了巅峰,香气更是馥郁引人垂涎三尺。
□知多一点
古人如何解暑觅清凉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虽未达酷暑巅峰,却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蒸腾的热气催促着人们寻觅清凉之道,避暑消暑的智慧由此而生。
古人解暑的方式多样,诗词中有诸多记载。“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描绘了古人享用冰镇果蔬的惬意;“夏时饶温和,避暑就清凉”,则道出了寻觅清凉之地的悠然。这些智慧历经岁月沉淀,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夏日生活,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催生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解暑传统。不同的“清凉之道”,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地域风情画,也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哲学。
俗语说“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小暑节气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的木料,如小区或公园里的木椅木凳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人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诱发风湿和关节炎等病,因此不宜在木质凳椅上久坐。(新华社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