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近期,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16天内突破4000例,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关注。这种被称为“痛到弯腰”的疾病,与大家熟知的登革热传播途径相似,均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且目前尚无特效药,做好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
福建省也是白纹伊蚊活跃地区,这种蚊子白天也叮人,尤其在清晨6:00—8:00、傍晚5:00—7:00最活跃,这两个时段是防蚊关键期。
市面的上驱蚊产品五花八门,我们该如何选择与使用呢?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又要注意什么呢?对于大家关心的问题,海都记者请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促进所副主任医师林竹一一回答。
驱蚊液怎么挑才靠谱?
认准“有效成分+三证”
驱蚊液、驱蚊贴、驱蚊手环……面对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驱蚊用品,林竹介绍,驱蚊液先看有效成分,认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类:避蚊胺(DEET)、驱蚊酯(IR3535)、羟哌酯(也叫派卡瑞丁)、柠檬桉叶油。比如避蚊胺,它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干扰蚊子感知人体散发的气味,从而让蚊子难以靠近,10%~30%浓度能管4~6小时。派卡瑞丁更耐用,20%浓度能防8~12小时,夏天出汗多也不容易失效。
有些产品宣称“天然无害”却没效果,怎么避免踩坑?林竹提醒大家,一定要看“三证”!驱蚊产品属于农药管理,必须有农药登记证号(WP或WL开头)、生产批准文件号、产品标准号,这就像产品的“身份证”。没有这三个编号,哪怕包装再花哨,效果也没保障,可能就是“心理安慰品”。
驱蚊液怎样用防护才到位?记住三个“提前”
“很多人喷了驱蚊液还被叮,是用法不对。用法错了,效果大打折扣。”林竹说,驱蚊要记住三个“提前”:提前用、提前涂、提前补。
提前用:驱蚊液是预防型产品,去蚊子多的地方提前用,被叮了再喷就晚了。喷的时候先倒在手心,搓匀后抹在裸露皮肤,脚踝、颈后、手腕这些蚊子‘偏爱’的地方。眼周、嘴巴周围要避开,有伤口或晒伤的皮肤也不能涂。衣服、帽子上也能喷,防护效果会更好。比如穿短裤时,把驱蚊液喷在裤脚边缘,能挡住往腿上飞的蚊子。
提前补:驱蚊液也有保护时长,出汗、擦拭还会缩短防护时间,要及时补充涂抹。但不同成分补喷频率不同:避蚊胺(10%~30%)4~6小时一次;驱蚊酯(10%~20%)最多6小时就得补;派卡瑞丁(20%)能撑8~12小时,但户外出汗多,建议减半时间补涂。比如爬山、钓鱼时,哪怕用的是长效款,4~5小时就得补一次。
宝宝和孕妇用驱蚊液有啥禁忌?
选低浓度或物理防护
林竹提醒,婴幼儿和孕妇用驱蚊产品,要格外注意。2月龄以下婴儿,任何驱蚊液都不能用;6月龄以下不推荐化学驱蚊剂,最好用物理防护,比如婴儿蚊帐、长袖包屁衣。6月龄以上宝宝和孕妇,选浓度≤10%的避蚊胺,或低浓度驱蚊酯产品,避免用柠檬桉叶油,它可能刺激呼吸道。给宝宝用前,先在手腕内侧试涂一点,过半小时没红肿再用,而且不能往宝宝手上涂,避免宝宝吃手时误食。
居家环境如何从根源上防蚊?清积水安装纱窗纱门
防蚊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清除蚊子孳生地开始。林竹建议,每周给水生植物换一次水,换的时候要冲根部,因为蚊卵可能粘在上面;闲置的盆盆罐罐倒过来放,别积水;阳台、院子里的坑洼要填平,避免下雨积水。安装纱窗纱门是基础,睡眠使用蚊帐,尤其是傍晚和清晨蚊子活跃时段,别让它们飞进家。
近期出游要注意什么?
万一出现高热加关节痛及时就医
林竹提醒,近期打算旅游的人员,出发前要查目的地疫情,备好含10%以上避蚊胺的驱蚊液和便携蚊帐;旅途中尽量穿长袖长裤,避开树丛、积水边,住宿选有纱窗的房间;回来后12天内留意体温,万一出现高热加关节痛,赶紧去医院,同时把自己的旅行史告诉医生。
专家强调,基孔肯雅热致死率低,只要防住蚊子叮咬,就能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