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话题#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冲上热搜第一!当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近年来,除北大之外,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破除“唯绩点论”。
那么,取消绩点制会带来哪些影响?能否真的缓解大学生的“成绩焦虑”,促进其多元、创新发展?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北大回应:
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 鼓励学生更好发挥禀赋
7月27日,北大表示,这一本科学业评价工作改革,旨在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发展方向、发挥个人禀赋,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
“取消绩点”只是本次北大本科学业评价工作改革的其中一项。该校将从设置容错探索机制、增加等级制评定方式、完善课程考核反馈机制、深化学业多元评价等方面,优化本科学业评价工作。
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第九周结束前,学生可在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记载方式确定后,不可修改。成绩合格可以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关于取消绩点,北大表示,各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不同使用场景的学业评价办法。对于在学年级为2023级和2024级的学生,各院系可继续沿用原有评价方式。条件成熟的院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可以提出相应的衔接方案,保证平稳过渡。本年度推免资格申请和审核工作按原办法进行。医学部可根据医学教育特点与实际情况做好优化学业评价相关工作。
事实上,北大的“去绩点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年试点与探索。2022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率先推出《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成为首个“吃螃蟹”的院系。
7月2日,北大官微曾发表文章《推动“去绩点化”改革,他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介绍了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的王世强教授推动“去绩点化”改革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调查:
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 众网友点赞“挺好的”
据悉,北大的改革并非孤例。
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率先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评价,强调多元评价体系,直指“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问题;2019年清华进一步完善制度,减少分数对学生的捆绑。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85高校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改革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打破“唯绩点论”,让教育回归本质。
对于北大此次从2025级学生开始推行等级制、取消绩点,众多网友点赞“挺好的”“可以更放心选课了”,也有部分网友呼吁自己所在的高校借鉴。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较常见的为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学校计算方式略有差异,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如今,绩点不仅承担了筛选功能,还影响到奖学金评选、选修双学位、转专业、保研、出国等。例如在“厮杀”最为激烈的保研战场上,以0.01分的优势胜出或惜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对此,专家表示,人才培养中,应选择更多的学科、专业开展本硕博连读培养,把学生从准备升学的学业内卷中解放出来。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的。
专家:
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
“不卷”有赖于去功利化
据了解,国内顶尖高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普遍超过60%,北大、清华更是高达80%左右。而无论是推免保研还是出国深造,绩点都是核心标尺。
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刷绩点”成了常态:有人为刷新小数点后两位分数重修课程,有人专攻“给分高、难度低”的“水课”,有人考前疯狂刷题却忽视知识本质。
那么,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直言,“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你用绩点评价,我就卷绩点;你用其他标准,我就卷其他。”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像中考加试体育后体育应试化一样,等级制推行后,学生们仍会找到新的“卷点”。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说:“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对于之前绩点排名靠前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并不友好。100分和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一样,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
“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但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化。”陈志文说。
而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的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启为来说,“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都会有更多备选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奇表示,绩点制是表面指标,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是从表层政策转向深层变革。首先是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从“教知识”转向“培能力”。其次,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绩点制的基础上,补充更多的评价维度,如推荐信、项目实践、创新成果等个性化评价。定量(绩点)与定性(能力描述)相结合,在分数之外,多关注学生的个体特质,把学生看作“个体”,而非“群体”。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教学,高校也需配套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保障教学投入。
观点:
把学生从卷学分中解放出来
我国大学对学生的评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百分制评价;第二阶段是绩点制评价,一门课程的绩点满分为5分或者4分;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大学开始探索等级制评价,给学生A、B、C不同等级评定。
课程评分的绩点制与等级制,最后都受制于评优、升学中名次评价。这是推进学业水平评价改革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为此,大学必须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大学有必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由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一道,论证、设计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同时,要遏制考研高考化与保研功利化。大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规划适合自己的升学路径。
高校改革之难,藏在社会认知的惯性里。绩点虽然被骂得多,但因为“客观、可量化”,成了国内外高校、企业筛人的通用标准。可真要破局,得靠更多人达成共识:要是企业招聘还盯着绩点排名,研究生导师还把分数当第一标准,校园里的改革到了社会上,难免会遇到“软抵抗”。教育评价的革新,本质上是全社会价值体系的转身。
说到底,取消绩点只是打破“分数牢笼”的第一步。当学校敢放下“唯分数论”,社会能认可不同的成长路径,学生不用为0.01分焦虑到失眠,学习才能回到它本来的样子。
这场改革的意义,或许不在于立即终结内卷,而在于它打开了教育评价从“量”到“质”的新可能。
(综合中国新闻社、广州日报、中国教育在线、央视网、新京报、钱江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