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市民参观福州马尾昭忠祠后,在社交平台上好奇发问 战场在江面 马江海战为何称“海战”?

陈绍宽

昭忠祠内景(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供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暑假到了,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城热闹起来,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补习”历史。近日,有市民在参观马限山南麓的马尾昭忠祠后,在社交平台上好奇发问:中学课本里熟悉的“中法马江海战”,明明是在罗星塔附近的江面爆发,为什么叫“海战”?这位市民还晒出了昭忠祠内保存的一块石碑——1886年由时任福建船政大臣裴荫森撰写的《特建马江昭忠祠碑》,碑文中也未出现“海战”二字。

对此,记者咨询了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

专家解惑:海军作战即称“海战”

史料记载,马江海战发生于1884年8月。当时,法国海军舰队司令孤拔率6艘军舰进入闽江,停泊在罗星塔锚地,伺机发动进攻。清政府对此态度犹豫,下令船政不得先发制人。8月23日午后,法舰率先开火,船政水师被动应战,损失惨重。短短不到半小时内,扬武、济安、飞云等9艘军舰被击毁,官兵殉国800余人。这场惨烈战役,便是震动全国、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马江海战”。战后,经钦差大臣张佩纶奏请,清廷优恤殉国将士,并特建昭忠祠以祭祀英灵。

那么,这场激战为何称为“海战”?毕竟主战场位于罗星塔至闽江入海口“长门炮台”一带的江面,并非真正的“海面”。

“交战双方只要都是海军,或是以海军为主进行的作战,习惯上就称作‘海战’。”陈悦解释,“‘海战’本身在表述上并无严谨统一的定义,国内外史学文献多称之为‘战役’,所以‘海战’只是通俗叫法。”

那些江河上的“海战”,中国海军的坚守

事实上,受限于近代中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近代海军除了甲午海战之外,很少有在海上开展的“海战”。甲午战争后,近代中国国力孱弱,沿海优良港口大多被列强瓜分,当时的中国海军力量微弱,只能企望于保卫长江等江河。抗日战争时期,海军主力就是在江河上作战,1937年淞沪会战中,为阻敌舰溯江而上,中国海军在长江江阴段构筑沉船封锁线,海军舰艇和来犯的日本飞机发生过激烈的海空战,也被称“江阴海战”。

“土地的完全应包括领海……国家要是没有海军,简直不能立国。”时任民国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的陈绍宽,曾在1928年一场题为《世界上有不要海军的国家么?》的演讲中指出。为此,这位出生于福州的海军将领,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海军的“强国梦”。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站在昭忠祠前,回望来时路,我们更能读懂那些“海战”背后,中国海军从创痛中启航的艰难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