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

70%心脏手术不用“大动干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专家解读心脏微创手术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林宝珍

实习生 吴悦薇

“如今70%的心脏手术都能通过微创完成,从‘开膛破胸’到‘钥匙孔操作’,心脏外科已进入微创时代。”7月31日,海都直播间迎来一场干货满满的科普直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心脏医学中心心外科科主任戴小福教授和许政博士,以“以微见著”为题,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心脏微创手术,并详细解答了网友们对心脏微创治疗的种种疑问。

70%的心脏手术都能微创完成 小切口与“钥匙孔”各有专攻

戴教授介绍,早在十几年前,福建省心脏医学中心团队就深耕微创技术,经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不仅常规开展微创术式,连“全胸腔镜下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这样的复杂手术也都熟练开展。中心搬迁至旗山院区后,实现了内外兼修、扩容升级,目前70%的心脏手术都能通过微创完成。

“传统手术要在胸骨正中切开15~20厘米的口子,现在微创手术要么是5~8厘米的侧胸小切口,要么是两个‘钥匙孔’大小的洞就能完成。”戴小福教授介绍,目前心脏微创手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小切口”手术,在侧胸开一个5~8厘米的切口,避免劈开整个胸骨,这种切口在微创搭桥、微创人工心置入等手术中常用;二是胸腔镜手术,只在胸壁上打两个“钥匙孔”大小的小洞,通过内窥镜和细长器械操作,适用于瓣膜手术、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物、心包疾病等。

“这两种方式都不用锯开胸骨,保留了胸骨的完整性。”戴教授强调,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切口小、更美观,更重要的是创伤小、出血少,疼痛大大减轻,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缩短,也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不过,微创手术需在传统开胸手术经验基础上开展,有一定学习曲线,且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需要严格评估病情、解剖结构、既往手术史等。

心脏有“四居室”瓣膜是“门” 6类人群需警惕“门坏了”

“把心脏想成‘四居室’,瓣膜就是连接房间和血管的‘门’,‘门’关不严、打不开,心脏就会‘罢工’。”许政博士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让网友瞬间看懂了瓣膜病的原理。他解释,瓣膜一旦出问题,会导致血液逆流或流通受阻,引发胸闷、气喘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心衰。

哪些人要重点关注瓣膜健康?许博士提醒了几类高危人群:中老年人要防瓣膜“老化”,风湿病史者需警惕炎症攻击瓣膜,长期重体力劳动者、剧烈运动者因心脏高负荷易致瓣膜损伤,而高血压、冠心病人群则可能因血管压力异常牵连瓣膜功能。

“定期做心脏彩超是早发现的关键,能看清‘门’的状态。”戴教授补充道,若出现活动后心慌、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更要及时就医。

心脏“大修”后需细调慢养

用药、复查、饮食一个都不能少

直播中,不少网友问:“微创术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需要注意什么吗?”对此,戴小福教授明确表示,微创手术对生活质量的改善立竿见影——疼痛轻、恢复快,患者能更快回归正常生活,活动耐力明显提升,胸闷、乏力等症状大幅减轻。

同时他也提醒,术后保养很重要,必须按医嘱吃抗凝药(尤其是换机械瓣的患者),定期查心脏彩超和心电图;饮食要低盐低脂,避免加重心脏负担;运动要“悠着点”,散步等轻量活动没问题,剧烈运动坚决不允许。

直播最后,戴小福教授说:“微创技术让多数心脏手术告别‘开膛破胸’,但早发现、早干预最重要。”

□热点问答

直播中,就不少网友关心的问题,专家进行了回答。

问:父亲肠癌术后查出主动脉瓣中度狭窄,会进展吗?癌症患者能换瓣吗?

戴教授:中度狭窄可能进展,需密切关注。癌症患者换瓣需多学科评估,早期癌症控制好、身体耐受者可做,晚期身体虚弱则风险较高。

问:做过开胸换瓣手术,能做第二次吗?

许博士:可以,但需评估心脏功能、瓣膜状况等,二次手术难度更高,部分患者可采用微创方式。

问:33岁查出二、三尖瓣轻微反流,年龄大了会加重吗?

许博士:若为生理性因素(如先天发育),一般不加重;若由高血压等疾病引起,可能随基础病进展恶化,建议定期复查。

问:机械瓣和生物瓣咋选?

许博士:机械瓣耐用但需终身抗凝,适合60岁以下且能规律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生物瓣无需长期抗凝,但10~15年可能需二次手术,65岁以上优先选。

问: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钙化,射血不足40%,必须手术吗?

戴教授:大概率需要,这类情况已影响心脏功能,建议评估后通过介入或腔镜手术治疗,是否需同时处理二尖瓣要看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