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福建的小伙伴们是否已经习惯了那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蝉鸣?
作为昆虫之一,蝉的“地球年龄”要比人类古老得多。蝉喜鸣,古人视为雷神。《周易》的“豫卦”称“雷出地奋,豫”,即雷神从地下爬出,与蝉同。
古人敬蝉,西晋陆云说:“蝉外有仪容,内有五德,君子法之,可以立身事君。”即“蝉之大而黑者有五德:文清廉俭信”。蝉饰长期入冠服,清代才被顶戴花翎替代。
夏天的知了声中,今天的《史话》就来聊聊“蝉”。
夏朝国号来源于蝉?
可以说,蝉是盛夏之魂,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夏”字确因蝉而生,但与“蝉”字不一样,甲骨文“夏”字一直没有定论,有许多疑似“夏”字,这些字都是头上长角、身有羽翼、身下复有虫足形,像什么?有不少甲骨文研究学者认为是蝉。民国学者叶玉森在《殷墟书契前编集释》中称:“緌首翼足,与蝉逼肖,疑卜辞假蝉为夏,蝉乃最著之夏虫,闻其声即知为夏矣。”
所谓“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字,这里点出了“夏”字与“蝉”字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此“假蝉为夏”说法的基础上,有学者对中国最早朝代——夏朝之得名作出了新的解读,认为夏朝的国号就来源于蝉。
“假蝉为夏”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崇蝉”心理。在古人的眼里,蝉是一种灵物,蝉从土中来,最后再归入土中,过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又出土羽化,如此周而复始,古人认为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古人为何“崇蝉”
古人认为蝉出淤泥而不染,与荷花一样品质圣洁。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其著名的《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德”,即文、清、廉、俭、信。而蝉能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在不明真相的古人看来,似有神灵附身。在这种“崇蝉”情结下,蝉便以各种文化现象出现于古人的生活中,最流行的是佩戴蝉状挂件,早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了玉蝉。
蝉文化在汉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佩戴玉蝉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以蝉装饰的帽子称“蝉冠”,是身份的象征。腰间佩蝉,叫“腰缠万贯”;胸挂玉蝉,称为“一鸣惊人”。
让人称道的是,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金蝉玉叶”堪称稀世之宝,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明代弘治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中出土,应为贵族女子的发簪。这只栩栩如生的金蝉,悠然自得地栖息在一片洁白无瑕的玉叶上。这件“金蝉玉叶”也被称作“金知玉叶”,即“金枝玉叶”的谐音。
“貂蝉”
其实是顶帽子
提到“貂蝉”二字,大家应该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三国演义》中那位倾国倾城的佳人“貂蝉”了。但如果时间回到汉代,“貂蝉”的分量就要远远大于其美色本身,因为那时这两个字代表着崇高的地位。
据《艺文类聚》卷四十八记载,貂蝉这个称呼在秦朝便已经出现:“秦始皇复古冠貂蝉,汉因而不改。”
时间倒回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引入胡服冠饰,创“赵惠文冠”。
“赵惠文冠”可能仿自匈奴王冠,方便实用,便于骑兵束发作战,后被列为“武弁”(武官的礼帽),其特点是帽正面有金质蝉饰,帽后插貂尾(或鹖尾,即鹖鸡尾羽),又称貂蝉冠。
秦统一后,仍采纳貂蝉冠,后又被汉朝沿用。它自战国成形后,经秦汉、魏晋、唐宋,一直传到明末,历时近两千年。
为何都看好“赵惠文冠”?因蝉身居高位,只喝不食,提醒高官们少收贿赂;貂尾柔软却韧,提醒高官们谦虚谨慎。
历代皇帝对“貂蝉冠”极重视。隋初仅皇帝、太子、亲王、侍中、散骑常侍、通直常侍、员外常侍可戴“赵惠文冠”。隋炀帝缩小范围,仅内史令、纳言和“常侍聘外国者”可戴。
唐代“侍中、中书令则加貂蝉(即赵惠文冠)”,“赵惠文冠”成宰相冠帽。宋代仅皇帝、皇太子、三公、左辅、右弼、三少、太宰、少宰、亲王、开府仪同三司等可附蝉(“赵惠文冠”升级版)。《金史》记,除正一品朝臣,余官不得附蝉。
元代附蝉限祭祀用。明代恢复“赵惠文冠”,只许“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戴,虽不下60人,范围仍小。
清朝改成顶戴花翎,《旧京琐记》《听雨丛谈》认为,清代花翎的作用近似“赵惠文冠”。
曹植借蝉诉苦 绕着弯骂曹丕
皇家礼仪繁杂,与普通百姓无关,为何大家仍关注蝉呢?因为蝉又一次完成转型:从贵族文化中的象征,变成文学意象。
文人们主动向蝉学习。魏晋时,大家喜欢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冒充成蝉,比如曹植在《蝉赋》中写了一只被四面追杀的蝉:藏在树叶中,怕黄雀和螳螂;飞在空中,怕毒蜘蛛的网;躲在角落,怕草虫袭击;躲在果园阴凉处,又“有翩翩之狡童”……下场已注定,“欲翻飞而逾滞兮,知性命之长捐”。既表达生命苦痛,又绕着弯把曹丕骂了。
魏晋风骨开发出“用蝉诉苦”技能,唐人玩到极致,贾岛有《病蝉》:“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贾岛一生受挫科举,恨公卿眼拙,元代方回称:“蝉有何病?殆偶见之,托物寄情,喻寒士之不遇也。”
不过,也有诗人拿蝉开涮,陆龟蒙就认为蝉趋炎附势,在《蝉》中称:“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科普一下
雄蝉是“聋子”?雌蝉是“哑巴”?
蝉的生命周期比较短,一般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开始时,产在树叶上的蝉卵,在掉落到树下形成幼虫后,会在靠近树根周围的土壤中打洞“潜伏”生存,靠吸取树根汁液为食,3年至5年才能出土,然后经过羽化,成为成虫。紧接着,成虫在屈指可数的两三个月时间内,努力完成交配、繁殖等“蝉生大事”后,便会走向生命的尽头。
自古以来,人们对蝉最感兴趣的就是它的鸣叫声。
“人们对蝉的发声以及感知声音的方式是十分好奇的。一百多年前,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检验蝉的听力状况,并依据实验情况认为蝉像是一个‘聋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副研究员阎伟介绍。
在《昆虫记》中,法布尔这样记下自己做的实验——“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一样。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蝉却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由此,法布尔得出结论:“蝉是听不见的。”
但真的如此吗?“后来科学界经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实雄蝉是有听觉器官的,并不是‘聋子’。它的听觉器官长在腹部,脑部也存在相应的神经元细胞,但是,蝉接受声波的频率有一定范围,同样的声音,或许人能听到,蝉却充耳不闻,这也就是为什么用枪炮对着蝉轰鸣,它都无动于衷的原因。”阎伟介绍。
阎伟进一步解释,虽然雄蝉非“聋子”,但雌蝉确实是真“哑巴”。由于雌蝉的生理构造不完全,导致其不能像雄蝉一样发声,因此它是“哑巴蝉”,无法鸣叫。而雄蝉们不知疲倦地鸣叫,主要是为了吸引异性、交配繁殖需要。
雄蝉为何能不停地鸣叫?阎伟介绍,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叫声,蝉的发声原理都是一样的:蝉的“发音器”位于腹部末端,由腹部两片鼓状膜高速振动而发出声音;其“扩音器”则位于胸部位置,由胸部外骨骼组成,类似于喇叭形状,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蝉也会被“吓尿”
蝉会叫不稀奇,近期引发网友热议的,更多是“蝉尿”。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蝉尿”只是阵仗吓人,其实对人没有危害,主要成分就是树汁。
近期网上流传的“喷尿蝉”主要是蚱蝉,俗称金蝉、知了、黑蚱蝉等。
大部分昆虫排尿一般会以滴落式进行,蚱蝉之所以会喷射尿液,是为了提高从树汁中提取营养的效率。大部分树木汁液的营养价值不高,其中95%是水,即使蚱蝉喝饱一肚子树汁,里边的营养也不够用,所以每天几乎都要“喝”掉自身体重约300倍的树汁。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指出,蝉的肠道较宽,每天要处理大量液体,以流体喷射方式快速排出是最高效方式,其尿液喷射速度高达3米/秒,是大象的3倍。正因为喷射能力强大,蚱蝉进化出了强大的“憋尿”能力,达到一定量后,用巨大的力量甩出去。
此外,如果感到威胁,蝉也会被“吓尿”,它们会通过加速排泄来减轻身体重量,然后快速飞离危险源。
(综合北京晚报、齐鲁晚报、海南日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