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

年薪百万! 短剧人才真这么吃香? “造富神话”背后是流量至上带来的产业狂飙

N北京晚报

最近,短剧编剧这一群体站上了风口浪尖,行业打出了“140万年薪招募短剧人才”的招聘广告,坊间也盛传“年入百万”“分成收益躺着赚”等财富传说。这真的是日进斗金、普通人轻松逆袭的新赛道吗?

记者调查发现,能年入百万的短剧编剧不足从业者的1%,更多人面临着“高门槛低回报”的激烈竞争。同时,当流量成了标准,创作有了公式,短剧剧情也高度雷同。

现象

平台百万年薪抢人

“海淀短剧公司!招主编!精修编剧,年薪百万!”“百万稿酬招聘短剧编剧,北京、上海两地办公,欢迎加入”“百万年薪摇人!短剧主编虚位以待!”……最近,打开各个招聘网站,“微短剧编剧”的招聘信息不少,薪酬从一年十几万元到百万元不等。

在社交平台上,抢编剧的帖子也层出不穷,最火的当属“头部剧本工作室急招红果向编剧”。8月13日,红果短剧发布新规则,评级最高的剧本保底稿费从12万元调整至可达20万元,分成比例从20%翻倍至40%。

为了表示所言非虚,帖子下还附上了“造富神话”。有编剧晒出战报,称其编剧的《穿到八零家属院》一上线就登上热榜,上线首月个人分账突破150万元;也有工作室晒出《一往情深》战报,称上线首月剧本方分账突破140万元;还有短剧公司称,旗下公司有编剧因《幸运玫瑰,周先生超宠我》,首月分账50万元。

虚虚实实的消息下,短剧编剧的“淘金热”正吸引着各路人才,网文写手格莉丝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与其在传统网文领域苦熬,不如到短剧市场碰碰运气,毕竟这里的报酬看起来诱人得多。“看朋友圈里前辈转行后,一个剧本加分成能卖几十万元,比写40万字网文挣两千强太多了。”

调查

年入百万者不到1%

做短剧编剧真能日进斗金?记者调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短剧编剧想要年入百万,关键看剧本评级和短剧分成。

短剧评级,相当于给短剧打分,最高是S级,代表高品质、大投资;最低是C级,代表低品质、低投资;中间还有A+级、A级、A-级、B级四档。“想拿到A+、S这样的高评级,编剧本身得‘有料’。”某短剧工作室负责人青芒告诉记者,所谓“有料”,一种是本人已写出过至少五六部爆款短剧剧本,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口碑;一种是原本就有些名气的网文作者转行当编剧,已积累了一批粉丝,剧本通常也是由爆款网文改编而成。

短剧平台投资人李萌透露,剧方在给短剧剧本评级时,会严格考察作者的过往履历,包括是否为知名网文作者,有无粉丝基础,是否有过打造爆款IP的经验,“我们看重的不仅是剧本本身,更看重剧本作者自身的商业价值。”

不过,即使被评为最优级,编剧从一部剧本拿到的稿酬封顶也就十万元,想要日进斗金,关键还在短剧分成奖金,即分取剧本拍摄后的短剧收益。而能获得分成奖金的编剧,更得是行业顶尖,大部分人其实拿不到分成资格。“目前,国内做短剧编剧的大约两万人,能年入百万的,不超过200人,不到1%,堪称凤毛麟角。”青芒直言。

从业者现身说法

■编剧主编木溪

稳定月薪两三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短剧行业里更多的是像木溪这样的普通编剧。三年前,木溪投身短剧行业,“就是写出了剧本就往外投。”她回忆,一年投十几部剧本,投中的话,通常一部能拿两万元稿费,偶尔高点能拿到5万元,“但不是月月都能中,不稳定,一年下来能有20万元已算不错。”

今年上半年,因为写出了一部爆款短剧,木溪结束了“散兵”生涯,签约某短剧平台,成了编剧主编,有两三万元的稳定月薪,但得带领团队,确保单月有10部至20部剧本的产出量。

“这收入在业内算中上水平,很多没写出过爆款作品的签约编剧,月薪也就一万元左右。”木溪说,入职前,招聘方给她的年薪号称也有七八十万元,但半数都是奖金,“能不能拿到奖金,要看后续短剧上线后的充值和广告收益,大多数情况下,挺难的,出一部爆款短剧是需要运气的。”

■无爆款编剧李磊

一天写10到20集剧本

出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曾拿过编导电影行业奖项的李磊,就是木溪口中月入万元的无爆款编剧。李磊原本是长视频平台编剧,今年5月,转行到短剧赛道,凭借此前的经验签约了某工作室,每月底薪8000元,“一天要写10到20集剧本,还反复被退稿,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就这样还被主编警告了两次可能要劝退。”

■转型作者小蒲

两个月来收入为零

没有相关经验的网文作者小蒲,转型之路更加坎坷。两个月来,他投出的短剧剧本屡屡石沉大海,至今收入为零。收稿编辑给出的反馈很直接:网文式的心理描写太多,剧情推进太慢,完全不符合短剧对画面感和快节奏的要求。“说要三秒一个转折,五秒一个冲突,真的不好写。”小蒲苦笑道。

揭秘 剧本都有公式套路

为何同样转型写剧本,有人写的剧本一鸣惊人,有人的剧本却无人赏识?青芒给出了答案:“短剧创作不是搞艺术,必须紧盯市场需求,找出产品规律。”

在青芒看来,短剧的核心在于把握人物关系,要精准捕捉目标观众的心理。“想象一位月薪三千的小城家庭主妇,忙完家务哄睡孩子后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这时最想看什么?”她向记者展示一张收稿统计表,霸总甜宠、职场菜鸟逆袭、宫斗权谋、婆媳大战、姐弟恋是当下最吃香的题材,“这也不是我们定的,是大数据在说话。”

实际上,多位新手编剧告诉记者,他们被明确告知不要盲目做原创,最稳妥的选择是IP改编——改编现成的IP网络小说。

如何改编?有个“黄金公式”。木溪透露,关键在于保留原著经典场面、角色高光时刻的同时,将内容打碎重组,按照“冲突——行动——反转——爽点”的循环逻辑重构剧情。以情感剧为例,经典的“误会——澄清”套路就包含四个元素,埋雷、虐点、破局、糖点,也就是第三方挑拨制造矛盾、主角被误会形成虐点、关键证据破局、最终误会解开感情升温,“叙事要尽量完整保留这四个元素,两三集形成一个回合,才能留住观众。”

记者随机点开一部热播短剧《明撩暗动》,确如木溪所言——前三集中,女主角先是被人挑拨成拜金女,被男主角误会,即埋雷形成虐点;接着,剧情解释是女主角的弟弟需要缴纳住院费,男主角适时注意到女主角的清纯内心莫名动心,即破局撒下糖点。

反思 爆款短剧越来越像

不仅有“黄金公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扒本”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制作方选择给热门剧本换个时代背景、改个角色名字,进行“一本多拍”,就能快速复制出三四个“孪生兄弟”。

这种投资倾向反映到市场,就是不少观众感受到的,爆款短剧越来越像。“打开手机刷短剧,15个《前妻攻略》排队等着你。”观众晓丽向记者调侃道。原来,这一热门IP已被改编成现代都市版、民国传奇版、古装穿越版,甚至衍生出“修仙玄幻特别篇”。类似的还有《十八岁太奶奶驾到》,各大平台累计也有七八个版本,剧情大同小异,“连女主角的发型都一模一样,一眼扫过去都分不清谁是谁。”

资深剧迷小孟也说,很多短剧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上周连刷三部‘先婚后爱’题材,男主都是被迫联姻的霸总,女主必带超常医术天赋,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真的很没劲,都审美疲劳了。”

短剧越来越像,行业的版权纠纷随之出现。近日,微短剧公司听花岛就指控《歪出一片烟火人间》抄袭其版权作品《家里家外》,称“台词原样照搬”;《卖菜大妈竟是皇嫂》《冷面小叔宠嫂无度》两部剧先后被一出海短剧平台“一比一抄袭”。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晓峰表示,构建短剧健康生态需多方合力,既要强化平台监管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黑名单等技术手段遏制侵权,对反复侵权者限权封号;也可建立“一站式”维权平台降低维权成本,法院可运用诉前调查令向平台调取侵权信息,推动平台与制作方形成联防机制;同时也要提升公众版权意识,形成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

□链接

横店短剧剧组急缺中老年演员

知情人:退休后能记住台词的不缺工作

“‘董事长父亲’还没找到合适人选!”近日,浙江横店某短剧剧组副导演拿着对讲机焦急呼喊,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浙江各大短剧拍摄基地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251部,发证52部,发证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不少剧组表示,60至70岁饰演长辈的演员严重紧缺,“找个会演戏的‘爹’比找投资还难”成了圈内新梗。

目前横店每天有超100个短剧剧组同时拍摄,演员整体供不应求。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特约经纪业务负责人邬影潇说,普通群演日薪约200元,能驾驭“霸总父亲”的特约演员,报价已达400~800元,部分预算充足的短剧会找更高层次演技更好的演员,甚至喊出3000~5000元高价,即便如此,这些演员仍然戏约不断,日程紧凑。

面对诱人薪资,一些年轻演员尝试挑战中老年角色,但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因缺乏生活阅历,难以精准把握角色精髓,被观众吐槽演得像“偷穿爸爸西装的儿子”。

“年轻男演员紧缺,中年男女都缺。”影潇表示,现在行业对于中年演员相对放宽,能够把台词说完,表情做到位,一般就能给通过,“退休后喜欢表演、能记住台词的大叔大爷,在横店基本不缺工作。”(浙江日报、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