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让我们开启“时空穿越”之旅,感受古今尊师的礼仪和故事。
“教师节”古时已有
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
唐宋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
到了清代,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各个书院、学府教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民间在当天“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孔子示范
“朽木”如何雕成才
对很多老师来讲,把天资聪颖的人教育成精英,并非难事。而把那些资质不怎么样的学生培养成才,却难如负石登山。
史上第一次遇到这个难题的老师,是孔子。第一个解决这个难题的老师,也是孔子。
孔子开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便意味着无论禀赋如何、年龄大小、何等出身,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
面对禀赋参差不齐的学生,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
子路比孔子小9岁。史籍记载,子路出身微贱,粗野耿直,好逞勇斗狠。孔子深知其为人,对子路的教导既有针对性又讲究方法。子路曾问:“君子好勇乎?”孔子就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如果有勇无义,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
子路和冉求曾问孔子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意思是,一听说有事,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教导子路不要轻举妄动。但孔子在答冉求时,却说:“行之。”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令孔子另一个学生子华觉得不解,他问:“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做事犹豫退缩,所以要激励他鼓起勇气。子路胆大好胜,所以要抑制他。
在孔子的谆谆教导下,子路进步很大,从粗野之人变成彬彬有礼的君子。
此外,子张有过激之弊,子夏有“不及”之失,高柴有愚笨之短,子贡有“利口巧辞”之嫌,孔子均一一因其材而纠之。
就连白天睡大觉,被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经过孔子的“精雕细琢”,最终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这些师生情成千古美谈
除了孔子,历朝历代还有不少名师受到追捧和欢迎。
胡瑗是北宋的“网红”老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投其门下。他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文理分科”;他还喜欢寓教于乐,讲解《礼记》时,就把礼器绘成图,制成教学卡片。
写下千古名篇《师说》的韩愈也是寓教于乐倡导者。他的课堂氛围很活泼,“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主张写文章需“自成一家新语”,吸引了不少学子前来拜师学习。
除了名师,还有不少名人尊师的故事也成为千古美谈。最广为人知的,可能要数“程门立雪”的典故:北宋大学问家杨时与好友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隆冬,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二人不敢惊动老师,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二人仍在等着,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厚。
这些学术大咖
都当过中小学老师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们耕耘在三尺讲台,是孩子们的引路人。钱穆、叶圣陶、启功、王力、陈景润……这些学术大咖都当过中小学老师。
钱穆
被体育老师调教 又当体育老师
如果一个人语文不太好,可能会被人调侃“你的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体育老师常常化身“背锅侠”。
国学“一代宗师”钱穆,不仅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他本人也当过小学体育老师。
钱穆是江苏无锡人,7岁求学,10岁进无锡一所新式学校读书。
钱穆的众多老师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体育老师钱伯圭。钱伯圭问他:“你读过《三国演义》吗?”钱穆点点头。
可钱伯圭却没有因此夸赞他,而是告诫他不应囫囵于书本,而要立足国情,去思考东西文化孰优孰劣、孰得孰失。
钱伯圭的一番话,让钱穆大受启发。钱穆晚年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中回忆道,“从此七十四年来,脑中所疑,心中所计,全属此一问题。余之用心,亦全在此一问题上。余之毕生从事学问,实皆伯圭师此一番话有以启之”。
受益于体育老师,而钱穆自己也曾做过体育老师。
1912年开始,钱穆在乡村小学教书。之后20年间,他教书的足迹走过苏州、无锡、厦门等地的多个中小学。国文、史地、英语、数学、体育、音乐……钱穆都开过课,他是一名“全科教师”,深受学生喜爱。
叶圣陶
“如果我当小学教师”
“如果我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著名文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叶圣陶曾经写下《如果我当小学教师》。他本人也如自己笔下所写,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
1917年寒假,叶圣陶收到时任苏州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长的邀请,到这里担任小学教师。自此,叶圣陶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
叶圣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但培养什么样的人却值得认真思考;学校当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享有自由,得到健全发展。
他们自编教科书,在国文教材中将白话文、新文学作品和乡土教材引入课堂,开语文教育一代新风。在他们的白话文教材使用几年后,全国才开始普遍使用白话文。
他们创建学校图书馆,自掏腰包购买中外名著以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指导学生阅读;他们创办实验室、开辟“生生农场”这一师生共同劳动的园地,主张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在此期间,叶圣陶发表了《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之后更是开始了长达60年漫长的教育思考。
启功
当不成中学老师 就去当大学老师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1978年,当代书圣、文化大家启功在《自撰墓志铭》这样写道。
启功是正儿八经的皇族后裔,但命运待他并不好。1岁时,父亲离世;10岁时,祖父亡故。由于家贫,他中学没毕业便辍学了。
1933年,启功遇到生命中的贵人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在陈垣的帮助下,启功进入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一年级国文。
启功用心地做一名好老师,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但仅仅一年多,他就被下岗了。理由很简单:中学都没毕业,怎么能教中学呢?这不符合制度。
启功在外面漂了几个月后,被陈垣先生召回。“当不成中学老师,就来大学当老师吧!”于是,启功跟着陈垣在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课。从此,启功终生与辅仁(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结缘,再也没有离开过。
□知多一点
今天的教师节 源自报纸的一条简讯
今天的教师节,源于《北京晚报》40多年前的一条简讯。
1984年12月9日,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王梓坤一早醒来萌生了一个想法:教师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节日。于是,他立即给《北京晚报》的一位记者打了电话,并得到了这位记者的赞同。第二天,《北京晚报》便刊出了题为《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的一条200多字的简讯,简讯中写道:“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尊师重教月的活动,该月的一日即定为全国教师节。”这条200多字的简讯也就成了最早倡议设立教师节的新闻报道。
这条简讯发出后,迅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大约一周后,王梓坤为了进一步推动这个倡议,在北师大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钟敬文、启功、王梓坤、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人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倡议发出一个多月后,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祝全天下所有的教师,节日快乐!
(综合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新华网、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