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即将到来,各种月饼纷纷上市。“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月饼堪称中秋节最有名的节令食品。那么,月饼起源于何时?古代的月饼又长啥样呢?
周代的祭月古礼
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据记载,早在周朝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到了秦汉之际,秋日祭月与农业收成有了关系。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然而,由于秋分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需有满月应景才好,后来渐渐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宋代有了盛大的活动。
月饼最初是祭月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赠月饼、吃月饼,象征人月两团圆。
1400年前的月饼
这么美
传说中,殷周时期就有一种“太师饼”,是月饼的雏形,这种饼边缘薄中心厚,没有馅料。由此看来,它与现在人们熟悉的月饼相去甚远。
说到月饼,不得不提距今1400年的唐代宝相花纹月饼。
这件月饼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230号墓,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件月饼式糕点实物文物。它是以小麦粉为原料模压烘烤制成,直径6.5厘米。这块月饼整体制作精致,花纹图案搭配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别致,充分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宝相花纹是一种团窠花卉纹样,又称宝仙花、宝莲花,汉族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
月饼在唐代仅仅只是初见雏形。
宋代月饼
苏东坡诗中的迷雾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出现了“月饼”一词,但也只是个名字。这种食物“四时皆有”,不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而是一年四季都有售卖的点心食物,做法比较普通。
宋朝“月饼”还留下一个外形的谜题,那就是宋朝“月饼”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毕竟,比喻月亮一样的月饼,既可以是满月的圆饼,也可以是残月的月牙饼,这里面的说头可就多了。
北宋文豪苏东坡曾经在疑似跟月饼有关的诗《留别廉守》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此诗记录了苏东坡在廉州赴宴时吃到的一种小饼,吃饼如同嚼月,饼内还有酥与饴,这馅料跟明代开始的月饼比较近似,因此被很多观点引为宋代月饼的佐证。
然而,此诗目前为止只能考察出来写作于农历八月间,至于到底是满月还是残月则无从谈起,因此苏东坡吃到嘴里宛如嚼月的到底是圆饼还是月牙饼,依旧不好判断,平白让宋朝月饼继续停留在迷雾之中。
除了月饼,宋代人过中秋时,读书人常常互赠用米粉、桂花、甘草水做的“广寒糕”,以此祝愿“蟾宫折桂”。古人往往着意描绘嫦娥在富丽的月宫中现身,折下桂枝递给举子的形象,以此象征科举顺利,平步青云,也透露出“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隐喻。
古代也有
“超级月饼”
明代才有明确的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明代《帝京景物略》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而且,这个时候的月饼个头也不小,“饼有径二尺者”,堪称彼时的“超级月饼”。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当时中秋甜口月饼习俗在北方民间的普及:八月馈月饼,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再往前找,距今约500年的明代嘉靖年间,《西湖游览志余》则记录了月饼成为“团圆饼”的来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
清代月饼
五仁月饼的起源
清代月饼的口感更好一些,花样也多,制作手法很精细。比如,用香油和面制成的香油酥皮月饼;也有用精炼后的奶油和面制成的奶酥油月饼等。《燕京岁时记》载,当时的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十分精致。
清代乾嘉时期诗人、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录了一种“刘方伯月饼”,可以说是五仁月饼的源头,馅料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
“方伯”是明清两代对执掌一省财政民政的布政使的敬称。如今的五仁月饼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它的前身却是实打实的来自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皇帝的中秋节膳食中,月饼必不可少。《哨鹿节次超常膳底档》记载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秋节的御膳:“卯初(凌晨5点)请驾……恭进皇太后炉月饼一盒四品。”月饼在中秋节这一天深深参与到御膳中来,皇帝一大早就给皇太后送月饼。
福建人花式迎中秋
中秋节,福建各地又流传着哪些独特的风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下吧!
闽南中秋博饼
博饼(跋饼)是闽南人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相传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中秋节前后,来自福建、广东的士兵们思念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宽慰士兵思亲之念,便与兵部衙堂的属员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人们相信,这种游戏可以预测人未来一年内的运气。尤其是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2008年,中秋博饼习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文史专家认为,博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根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中秋过后往往要举行“秋闱”会考。于是,士子们发明了一种游戏,预卜考试能否夺得状元。博饼应是脱胎于状元筹,而非郑成功发明。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间的游戏状元筹,与博饼规则相同,应是博饼的“前身”。
福州人中秋摆塔
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的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代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
中秋必吃月饼,老福州吃的则是鲤鱼饼,即制成鲤鱼形状的月饼。吃鲤鱼饼有两种寓意,一是借“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孙;二是寓意“鲤鱼跳龙门”,反映了福州人的进取精神。
捡月华也是福州独特的中秋习俗,此习俗是孩子的大爱。相传中秋之夜,天空会落下“月华”,把“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就会吃不完。因此,古时候的中秋之夜,福州的孩子们总是非常忙碌——进进出出,忙着捡“月华”。
宁德霞浦“曳石”
在宁德霞浦县的沿海乡镇,至今还流传着中秋夜曳石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曳石活动是由数十个青壮年汉子,拉着重300~400斤的四方形(有的地方用圆形)磨盘石,齐声吆喝着“哈哈荷”之类的号子,沿着大街小巷快速奔跑。
据民国十八年版《霞浦县志》记载,相传曳石活动源自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十五夜,驻扎在福宁州城(今霞浦县城)的戚继光,在守城兵力不足之际,应用空城计,以曳石之计迷惑突袭州城的倭寇。到了中秋之夜,倭寇偷偷地摸到城郊,但见满城灯火,并听到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倭寇以为是千军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逃。霞浦城也因此得以保全。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每到中秋,霞浦沿海一带的民众都要进行曳石活动,历经400余年延续至今。
福建民间中秋还有各种各样的习俗民风,但无论何种风俗无不寓意着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牵挂和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光明日报 中国新闻网 新华网 北京青年报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