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刘某在驾车过程中开启了车辆智能驾驶功能,行驶至二广高速湖南常德段时,前方有一辆货车违法变道,刘某减速避让不及,失控后分别撞上了中央护栏和大货车,场面十分惊险!事故造成两车不同程度受损,所幸小车上4名司乘人员都没有受伤。交警表示,“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脱手脱眼不可行。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不少人还用上“智驾神器”开车,让人吓出一身冷汗。近日,杭州一男子就因为酒后使用“智驾神器”驾车,而被判危险驾驶罪。日前,浙江杭州“临平检察”披露的一起案件,引发关注。
案例
车辆主驾驶位上没人
却行驶了20分钟让人吓出冷汗
9月13日凌晨2时许,一辆打着双闪灯的小客车停在道路中央,阻拦后方车辆通行。过路群众发现异常上去看,发现车辆主驾驶位空着,仅有副驾驶座上躺着一名男子,车内中控台还显示着“报警”提示,便报了警。
这一查,着实令人吓出冷汗。
路面监控画面显示,上述小客车车主王某某于9月13日零点31分许从一处夜宵点驾车进入某小区,后于1点17分许又驾车离开小区。
车辆后台数据显示,1点17分至18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王某某从主驾驶位挪到了副驾驶位。
1点28分许,监控画面拍到车辆在高架桥上行驶,而王某某躺在副驾驶位酣睡的画面。
直至1点38分,车辆才自行停下、打开双闪。
也就是说,这辆车在主驾驶位无人的情况下行驶了足足20分钟。所幸夜深车少,未造成严重后果。
法院审理
司机犯危险驾驶罪,判拘役并罚4000元
当日凌晨3时11分,经检测,王某某血液中乙醇含量达114.5mg/100ml。到案后,王某某承认他9月12日晚至次日凌晨与朋友吃夜宵,喝多了酒,抱着侥幸心理让车辆自动驾驶。
他如何“骗”过车辆系统?为什么主驾驶位上无人,车辆还能自动驾驶?王某某这辆小客车是今年5月买的,装有2级智能辅助系统。按照车辆系统设定,驾驶车辆时,一旦双手脱离方向盘、使用辅助系统超过2分钟,系统就会提示驾驶人员接管方向盘,否则会主动降速并退出系统,以此确保行车安全。“这个系统不允许驾驶员不在驾驶位操作,也不能代替驾驶员,系统简介中是有文字警告的,驾驶员不可能不知道。”车辆销售公司的技术专家表示。
王某某又是怎么做到“20分钟”的?为了“骗过”方向盘检测,王某某在方向盘上加装了一种被称为“智驾神器”的配件,让系统误以为驾驶人员的双手未脱离方向盘,使车辆持续保持无人驾驶的状态。检察机关审查认为,王某某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应当以危险驾驶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日前,经法院审理,被告人王某某被判犯危险驾驶罪,处拘役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4000元。临平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此前该院未受理过此类案件。
调查
所谓“智驾神器”,网上轻易能买到
无独有偶。9月17日早上,山西高速交警五支队五大队接到报警,称沧榆高速榆林方向发生一起单方事故。民警赶到现场后了解到,事故原因是驾驶员在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后竟酣然入睡,车辆在系统控制下发生偏差,最终撞上路边护栏,造成财产损失。万幸的是,撞击使驾驶员惊醒并及时接管车辆,未造成人员伤亡。这起事件再次为滥用智能辅助驾驶的行为敲响警钟。
不少驾驶人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仍处于L2级别,远未达到可完全“托管”的程度。为防范智能辅助驾驶被滥用,不少车企已推出以视觉识别、多模态生物识别、物理反馈联动为核心的DMS解决方案,通过精准监测与分级干预,最大限度避免风险。
既然系统有预警,为何仍有不少车主实现“脱手”驾驶?
日前,北京车主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花159元购买的“智驾神器”——一块印有“智驾辅助”字样的电容感应绒布,“把这块布包裹在方向盘上,便能‘托管’方向盘”。
夜间实测中,记者看到,李先生将绒布裹在方向盘上,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后双手脱离,低头使用手机。在随后几十分钟内,车辆除一次提示“请注视前方”外,未发出任何方向盘脱离警报。李先生象征性抬头后,唯一的一次警示也随即消失。
“这东西在高速上很好用,只要天气不太差,基本能‘解放双手’处理工作。”李先生说,该绒布通过模拟人体电容信号,骗过了方向盘的接触传感器。
他告诉记者,除绒布外,常见的还有配重环,通过模拟手部压力达到同样的效果。
还有部分受访车主称,可以通过佩戴特制墨镜(镜片带有反光涂层)、遮挡车内摄像头、粘贴假睫毛甚至用强光干扰摄像头等方式,规避DMS的视觉监测。
记者查询电商平台发现,仍有不少商家正在售卖所谓“智驾神器”“智驾免打扰模块”“智驾魔盒”等商品,且有的销量过百。
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一名商家,对方发来安装视频——只需将白色模块接入方向盘内部的插头,即可实现安装。
该商家发来的驾驶体验视频显示,双手离开方向盘能实现智能驾驶,“在狭窄和拥挤的城区道路也可以。”
临平检察院表示,后续将联合相关部门,从技术端和市场端强化监管,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驾驶。
此外,也提醒大家,“智驾”需要人机共驾,而不是完全自动驾驶!千万不要为了图方便购买使用所谓的“智驾神器”,此类配件会严重干扰智驾系统,造成极大的行车隐患,甚至造成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使用“智驾神器”,都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专家
“神器”不是免责借口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郭旨龙介绍,这种所谓的“智驾神器”是违法的,因为它使司机脱离了对汽车的控制,对于公共安全造成了威胁。在上半年,国家主管部门就发布了通知,车企不得宣传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因为现在相关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要求,对公共安全还有较大的威胁。
受访专家指出,一些车主的这种侥幸心理,正是此类“灰色产品”得以热销的根本原因。
面对用户规避行为和灰色产业链的挑战,一些车企正通过“硬件加密+算法识别”持续加固防线。例如,新一代方向盘扭矩传感器加装加密芯片,可识别“人体手部握持的自然扭矩变化”,对配重环等固定装置产生的“均匀扭矩信号”直接判定为无效,触发系统警报;同时,车辆的中控系统会定期扫描方向盘周边的电磁信号,若检测到电容感应绒布等导电装置产生的异常电容信号,立即限制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尽管技术不断迭代,完全依赖系统仍不现实。受访专家指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人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时仍为车辆操作主体,需承担全部法律责任。一旦发生事故,驾驶人将面临法律追责,所谓“神器”并不能成为免责借口。
观点
智驾神器是给公共安全“埋雷”
部分车主通过这类“智驾神器”来作弊,坦率说,这就是给驾驶安全“埋雷”,一旦车主心存侥幸、酣然入睡,而车辆在系统控制下发生偏差,很可能发生车毁人亡的悲剧。从这个角度讲,该“智驾神器”是帮凶更是“刺客”,不仅会“刺伤”车主,还可能“刺伤”其他无辜的车辆和行人。因此,必须彻底整治这种“智驾神器”。
从车企角度来说,要通过升级DMS监测技术,有效破解这类作弊手段。从执法角度分析,要通过摄像头和交警执法,倒逼车主不敢使用“智驾神器”。
部分车主之所以购买、使用“智驾神器”,既与某些车企销售人员渲染辅助驾驶安全性能有关,也与“智驾神器”商家忽悠有关。根据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而这种产品明显违规。因此,也有必要进一步规范车企销售行为,并督促电商平台封杀“智驾神器”,使这种作弊产品没机会面向市场。
(综合潮新闻、法治日报、临平检察、新京报、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