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榕城”老师在教授“福州地图及歌谣”

校本教材《小学生福州方言课程》 (受访者供图)

福州传统童谣《猫咪哥》和《老鼠母》
N海都记者 李嘉琪 文/图
近日,一条孩子跟着老师学福州话的课堂视频在网络走红,网友纷纷评论:“福州话再不传承都要没了。”……记者了解到,该方言文化兴趣班是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孩子们喜欢这门课吗?学校为何要把方言搬进课堂?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这堂别开生面的“方言课”。
从日常用语到节气歌谣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猫咪哥,鼻红红。敆瓦顶,咬底侬(在瓦顶,咬谁人)?……”周二下午的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一阵软糯的福州话童谣从四楼教室飘出。窗内,四十多个孩子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念得很认真——这不是语文课或音乐课,而是让“闽都”乡音在童年扎根的福州方言文化兴趣班。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零散讲座或短期分享,该兴趣班是首批福州方言传承学校之一——闽江师专附属实验小学于2016年开设的常态化校本课程,课程全名为“福州方言与‘闽都’文化”,面向全校孩子开放,自愿报名。
授课老师榕城(笔名)是福州方言与民俗专家,也是网传走红视频的作者,自2021年起便受邀教授这门课程。据她介绍,课程注重文化传承与实用结合,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日常生活用语,包括人称代词、交通工具、蔬菜水果等;第二部分来自校本教材《小学生福州方言课程》中的内容,包括家国情怀、节日民俗、乡土物产等12个章节;第三部分则为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气象谚语、歌谣诗词。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内容也会跟着孩子们的兴趣灵活调整。上周有学生问“福州各个区县用方言怎么说”,这周“榕城”就带来一张福州地图,并编了段顺口的歌谣:“我是福建的,福建福州的,福州底呢的(哪里的)?福州高新区的……”她让孩子们轮流扮演“区县代言人”,用福州话介绍自己,教室里的笑声和方言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教学内容不能只图好玩,也要挑适合孩子的。”“榕城”翻着校本教材里的童谣《冬至搓米时》说,她特意避开市井化的内容,选择教授“大人添福寿,小孩岁数多”等传递敬老、团圆理念的内容,“因为方言不只是‘说话’,更要把正确的价值观传给孩子”。
从“冷门课”到“香饽饽”
舞台剧与童谣游戏点燃兴趣
记者了解到,课程设立初期并不热门,只有十余位学生报名。转机则出现在2021年,为了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首部福州方言舞台剧《穿越扛斋》在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上演。
《穿越扛斋》是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附属实验小学联合创新传承几近失传的福州城私塾所特有的“扛斋”优秀文化而精心策划和制作的,部分演员正是附属实验小学的小学生。“榕城”告诉记者,节目排练和展演过程中,方言文化真切地融入他们的心田,极大激发了他们对方言文化的兴趣。此后,方言文化兴趣班报名人数激增至六十余人,课程从“冷门课”变为“香饽饽”。
“老师教的福州话特别有意思,我最喜欢《猫咪哥》和《老鼠母》!”五年级的张建锋同学对充满韵律的童谣印象深刻。为了让方言学习更有趣,“榕城”还把课堂“搬”到了操场,带着孩子们玩“卖黄瓜白鳓鱼”的游戏。这个类似“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里,有的孩子扮演“卖鱼人”,有的扮演“买鱼人”,还有的扮演“鱼头”“鱼肚子”。“卖黄瓜白鳓鱼咯!”“要尾巴。”“尾会摆。”孩子们追着跑着,不知不觉就把鱼部位的福州话记牢了。
赓续文脉乡音
把福州方言搬进课堂
谈及开设方言文化兴趣班的初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校长江鸿表示,她希望孩子们不仅能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感知方言背后所承载的生活温度与文化认同。“就像乞巧节时,大家用福州话交流、互赠蚕豆,邻里之间的距离拉近了,美好生活也仿佛更近了一步。”
今年4月,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福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进一步加强福建方言保护工作,切实传承好福建省丰富的语言资源,赓续福建文脉乡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这一政策为方言传承注入了新动力,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的方言课程也越办越扎实。江鸿透露,基于前期教学实践成果,第二本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中的福文化》即将亮相,以二十四节气为框架整合民俗文化,内容涵盖节气气候、古文诗词、美食民俗等,扫码就能看学生参与拍摄的教学视频。同时,第三本校本教材也在酝酿中,校方考虑将中秋节做鲤鱼饼、乞巧节分蚕豆等福州民俗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并邀请闽菜传承单位和民俗专家参与,引导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感悟节日文化与方言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