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刘薇通讯员万馨璟
31岁的二孩妈妈、28岁的小伙、17岁的高考生,这三位年轻人都曾是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王育斌的患者,他们得了同一类癌: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近几年,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等,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些年不容忽视的一个情况是——根据研究数据,一些癌症已经显现出年轻化趋势,20岁至39岁群体患癌的人数有所上升。5月29日“世界肠道健康日”即将到来,王育斌医生就与大伙聊聊结直肠癌。
病例
他28岁姑姑患结肠癌,他也中招
泉州小伙小义(化名),28岁。两年前,小义的姑姑出现便血、消化不良等症状,后来到医院一查,确诊为结肠癌,随即入院治疗。
小义上网查阅了相关
资料,知道消化道肿瘤有一定家族史,虽然自身没症状,但他仍旧来到泉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做了肠镜检查。
这个决定救了他一
命。肠镜下发现,小义的肠道拐弯处有一块直径2~3厘米的息肉。在内镜下,王育斌医生为他切除了息肉。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息肉已局部癌变。
因为发现得早,小义的病灶被及时处理,癌症被消灭在萌芽之中,术后恢复良好。接下来,他只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前两天,王育斌医生还见着他了,状态不错。
病例
2
她31岁 病灶转移,留下两宝宝离世
泉州31岁的二孩妈妈小芬(化名)却没那么幸运。
小芬在前年查出结肠癌。确诊前大半年,她老觉得肚子胀,以为是消化不良,吃了好些胃药,但情况一直没改善。半年后,在家
人的陪同下,小芬到泉州市第一医院做了B超。结果把所有人吓到了:小芬的肝脏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病灶。之后做CT,怀疑病灶是从肠道转移来的,再做肠镜,确定原发病灶就在乙状
结肠处。
后来,小芬在家人的陪同下,去上海做了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各种治疗。两年来,什么方法都试过了,能用的药全用过了,最后,人还是没能
救回来。今年正月里,小芬离世,留下了两名年幼的孩子。
小芬的父亲在女儿发现肠癌后不久,自己也去做了肠镜,结果发现一个息肉,当即切除了。
他17岁 高考刚结束,诊出结肠癌
“真的很可惜。”几年前的一位患者——17岁的高中生小梓(化名),至今仍让王育斌医生感到惋惜。
小梓长得很高很壮。当年参加完高考,他觉得肚子很胀,忍了一周没见缓解,便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泉
州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看诊。先做B超,医生发现他肚子里有腹水,再取腹水做病理检测,竟发现癌细胞,后
来又做了CT等一系列检查,发现癌细胞从肠道过来,是结肠癌。后来,他们转到上一级医院寻求救治。
40岁以上人群没症状也做个肠镜检查
实际上,肠癌的发生非一朝一夕,从肠道息肉发展成癌也是有一定时间的。早期筛查能够很大程度避免肠癌的发生。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定期做肠镜检查。
“大多数消化道癌症,比如结直肠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比较隐匿,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导致大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王育斌医生介绍,早期消化道肿瘤,不论是食管癌、胃癌,还是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存活率超过95%,效果佳;进展期癌,也就是常说的中晚期癌,治疗后,5年存活率不足20%~40%。“所以,早期发现消化道癌是必要的。结直肠癌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没症状也做个肠镜检查。如果出现腹部包块、排便习惯改变、便血、黑便等,及时就诊。”
王医生建议,预防结直肠癌,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食用新鲜果蔬,多吃粗纤维食物;尽量少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身体,戒烟戒酒,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