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大风吹是元凶

今年极端天气频繁

编前:看到标题“大风吹”,很多人脑海里弹出的可能是网红歌曲《大风吹》,尤其爱刷短视频的读者,近一个月来听到这首神曲的频率应该相当高。实际上,真实版的“大风吹”最近在我国的大江南北也是大刷存在感。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造访我国,尤其是进入到农历四月中旬以来,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多次来袭。和往年比,今年天气有异常吗?极端天气频繁的背后元凶是什么?针对突然来临的强对流天气,我们有没有办法实施监测预警?该怎么防、怎么躲?哪些人群要特别小心?一起听听专家怎么说。(一醉)

影响:

8省区有雷暴大风或冰雹

进入到四月中旬以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次来袭。5月14日,分别位于长江下游和中游的苏州和武汉在同一天里出现了龙卷风。其中,经统计,苏州吴江区龙卷风灾害共造成4人遇难、19人轻伤、130人轻微伤。

5月26日开始,天气又复杂起来: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黄色预警,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暴雨蓝色预警、强对流蓝色预警再度齐发。未来几天,暴雨、大暴雨、雷暴大风、冰雹等天气将影响我国多地。

5月底,南方有两轮明显降雨过程。从26日20时至27日20时,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及西藏等9省区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还有大暴雨。与此同时,河北、辽宁、山东、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福建等8省区部分地区有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山东、湖南、江西等地部分地区有短时强降水天气。之后在28日至31日,江南、华南以及贵州等地又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不少地方还将有暴雨出现。

可以看出,近期南方降雨频繁,而且强降雨、强对流天气也不少。实际上,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频造访我国,尤其是进入四月中旬以来,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次来袭。

泉州市区天气预报28日中雨25℃~33℃29日中雨24℃~29℃厦门市区天气预报28日多云26℃~35℃29日小雨26℃~31℃漳州市区天气预报28日小雨26℃~35℃29日小雨27℃~32℃

专家:

今年气候相对异常

沙尘暴、极寒天气、龙卷风,自2021年冬春交接开始,极端天气接连发生,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截至目前,我国气

候相对异常。

一方面,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春季沙尘天气成主角,发生次数与2007年状况相当,进入到四五月份后,强对流天气又开始频繁出现。另一方面,气候出现了快速转换。比如去年冬天以来,1月中旬前非常寒冷,但1月中旬后快速增温,整个冬季出现暖冬的现象。

极端天气事件频繁是否意味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气象灾害年?

周兵介绍,大概在1998年前后,极端天气事件开始增多,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现象。“近些年降水的强度明显有增长趋势,气候的格局也在悄悄变化。”

□释疑

今年极端天气背后的主角是谁?

为什么今年冬春会发生一系列跟往年偏差比较大的极端天气状况,它们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主角呢?专家们捕捉到了这个角色——大风。

“今年到目前为止,大风似乎成为强对流天气、沙尘天气和寒潮冷空气的主角,大风现象串联了整个季节。”周兵介绍称,今年沙尘暴的启动者是风,强对流天气、雷暴大风、龙卷风的主角也是风,冬季的寒潮强冷空气也是以偏北大风为主体,所以说似乎大风成了贯穿冬季到春季的一条主线。

近日,中国气象局研讨部署了大风灾害监测预警的服务工作,并印发通知,针对近年来我国频频发生因大风导致的重大灾害,要求进一步强化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

面对极端天气如何保护自己

专家表示,气象灾害和极端事件频繁发生,将来在某种程度上应急这种现象可能会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极端天气有更强的防灾和避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遭遇极端天气,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强对流家族都是

狠角色

遭遇短时

强降水

你该怎么办

低层住户切断电源预防居民住房发生小内涝,可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或堆砌土坎。室外积水漫入室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积水中行走需谨慎如果身处室外,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回室内躲避;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行车绕开积水司机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不可强行通过;当汽车在低洼积水处熄火时,人不要在车上等候,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遭遇雷电你该怎么办

远离制高点在雷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大树下躲雨。

不使用金属工具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锹等。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

关闭手机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接打手机。

关闭室内电源在电闪雷鸣之时,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空调机等电器,以免产生导电。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