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城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60年前的“六一”节合影你见过吗?

海都记者走访“教育世家”陈梅生老先生一家,探寻照片背后的家风传承

1960年六一儿童节拍摄的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文/图

你见过60年前的“六一”节合影吗?近日,泉州退休音乐老师陈怀哂在朋友圈晒出两张60年前的“六一”节家庭合影。记者得知,照片里的七个孩子,便是泉州市公布的首批“教育世家”陈梅生老先生的子女,大多从事教育或文艺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家风造就了这样的教育世家?昨日,记者前往陈老家探访,感受这股浓浓的世第书风。

教育世家一门十数人从教

陈老的家位于观东巷7号,在这幢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二层古朴石头房里,厅堂正中央悬挂着1991年泉州市政府颁发的一块木质匾额,“教育世家”四个大字昭示着这个家庭的教育渊源。陈怀哂告诉记者,从爷爷、奶奶辈起,陈家一门四代十数人从事过教育工作。

爷爷陈石溪曾在晋江一带当教员,奶奶刘瑜璧是当时泉州幼师学校的老师。父亲陈梅生是泉州有名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专家,曾在泉州一中任教,母

亲刘如西也当过教员;姐姐陈怀昶退休前是泉州特教学校的老师;妹妹陈怀朗曾是泉州知名的语文教研员;陈怀哂自己则与音乐打了一辈子交道。前些年,妹妹陈怀朗的女儿许隽琳也接过衣钵,成了泉州六中的一名音乐老师。

记者还发现,陈梅生老先生曾是泉州一中红领巾班少先队辅导员,女儿陈怀朗在教书时当过少先队辅导员,外孙女许隽琳亦是少先队辅导员。三代少先队辅导员同堂可谓鲜见。

潜移默化传承好家风

在陈怀哂的印象中,儿时对于他们兄弟姐妹来说,一年中除了过年,最开心的节日便是“六一”儿童节。每年的这一天,奶奶会带着他们去中山路花巷口的罗克照相馆拍一张合影。

记者发现,每次合影兄弟姐妹7个都穿得特别整齐。陈怀哂说,当年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刘如西手工缝制的。“大的传给小的,一

身衣服要穿好几个人。”当年的日子虽苦,但很会持家的母亲总能通过各种办法,让大家感受着温馨与幸福。这种简朴至今影响着陈怀哂。

妹妹陈怀朗说,母亲带给她的影响,更多的在于勤俭、孝道和善良。当年,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宽裕,但每次家里有好吃的,母亲都要先给爷爷、奶奶、外婆备一份。

系上红领巾留“六一”节特别合影

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间影响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陈老的大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泉州特殊教育学校首批教师,退休前是鲤城开智学校校长。大儿子陈怀哂从小对音乐很是着迷,后来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二儿子陈怀晔勤学苦练,写字画画从未间断,曾任泉州书法家协会主席。三儿子陈怀红,借着跟爷爷学习的英

语基础知识,英语书不离手,考入厦门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外贸领域一展身手。小女儿陈怀朗从教后很快成为学科领头人。

今年,临近“六一”,陈怀哂特意召集在泉州的几个兄弟姐妹到父亲家一聚,还特意为每个人准备了一条红领巾,和父亲一起合影。他希望,这份美好、这份温馨伴随着陈家良好的家风,代代传承。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