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志愿者“淘”古砖还原福建贡院历史

福州冶山春秋园,新建了一面“贡院砖墙”,由志愿者收集的铭文砖打造而成

﹃贡院道光七年造﹄拓片

﹃贡院道光七年﹄

位于冶山春秋园内的砖墙,上有关于福建贡院的铭文砖

“福”字拓片

“洪福”砖

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图

昨日是高考的第一天,学子们迎来人生大考。在明清两朝,福建的学子们,又在哪里迎接大考呢?答案是福州冶山山麓的福建贡院。

今年7月前,福州冶山春秋园将全面完工,在欧冶池的南侧,修建了一面砖墙,砖块就是来自福建贡院的遗存。这些古砖上刻着各种文字和图案,“贡院道光七年”“洪寿”……这些铭文砖记录了福建明清两朝科举文化的兴盛。

记者了解到,这上百块的铭文砖,是在过去四年里,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从建筑垃圾中抢救下来的,现已整理、编写出《福建贡院砖铭拓本集》,帮市民留下了一段险被遗忘的城市记忆。

冶山是明清两朝贡院所在地

我省文史专家卢美松老师介绍,冶山不仅是古代福州行政中枢的办公地,也是科举文化的重要遗存。贡院是古时乡试之所,明成化七年(1471年),福建布政使将贡院从城南之府学、提学使署一带,迁至冶山山麓,此后430多年,再无迁徙,只有不断地增扩和修葺。

在冶山贡院“铭文砖”上,有多块刻着“贡院道光七

年(1827年)”的字样。原来,从1471年在冶山设立贡院,到1828年,福建贡院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重修、扩建。

道光七年(1827年),福建贡院的重修工程历时14个月,福建巡抚孙尔准还为此特意做了《重修福建贡院碑记》。孙尔准不仅描述了当时福建贡院的规模,同时介绍了重修贡院背景——为了满足上万来福州应试学子的需求。

从建筑垃圾中志愿者“淘”回宝

据介绍,“道光七年重修”的贡院建筑没有留存到今日。幸运的是,当时贡院的铭文砖,被周边单位建设时重新利用,得以保存。

2007年,在冶山周边林业、农业部门办公场所的考古现场,出土了带着“福建贡院”字样的铭文砖。2017年,冶山春秋园的建设全面启动,在仁寿堂,也就是“萨镇冰晚年居住地”周边的工地中,铭文砖再次现身。

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陈元春老师说,从2017年开始,他就关注到冶山的铭文砖,当时,冶山春秋园只在部分区域进行建

设,一些建筑和围墙拆除后,古砖被当做建筑垃圾清运走。发现这个情况后,冶山斈社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顶着酷暑,每天到建筑垃圾中,寻找铭文砖的踪影。

陈元春老师记得,有一块带着蝙蝠图案的铭文砖,藏于地铁站边工地的砖渣中,他抢救下古砖后的第二天,场地内所有的建筑垃圾都被清走。

“带‘蝙蝠’的铭文砖十分罕见,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发现它,大家可能就不知道还有这种样式的铭文砖了。”陈元春老师说。

近百种铭文砖主要分五大类

过去一年,陈元春老师和志愿者们一直在收集铭文砖的相关信息。

冶山春秋园的规划地块,是一边征迁,一边建设,当越来越多的铭文砖现身时,场地内的施工人员并不了解这些古砖对探索福建科举文化的意义。陈元春老师等多位志愿

者,利用空余时间,在建筑垃圾中搜寻这些古砖,并将其中部分交给了福州市名城委,用于公园的历史文化展陈。于是,在欧冶池的南侧,便出现了“贡院砖墙”的景点。

据介绍,发现的这些铭文砖上的文字和图案,有近百种之多。志愿者们对这

些铭文砖进行了整理分类:第一大类是贡院文字砖,大多数有“道光七年”字样,还有“贡院用”“贡院宝”“贡院月天”等字样;第二类是贡院制砖产地,包括“候官”“仙岐窑”“大文山”“其元山”等;第三类是二字砖,有“斈记”“洪福”“太平”“如意”等;第四类是单字砖,包

括“福”“武”“春”“正”等;第五类是数字砖,包括“三”“五人才”“天廿五”等。

陈元春老师说,他和福建农林大学的邱婷老师,在图书馆寻找资料,请教文史专家,对这些砖上的文字和图案进行解读,出版了《福建贡院砖铭拓本集》一书。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