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石磊磊/文 毛朝青/图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提着沉甸甸的行李箱出车站时,发现上下楼只能爬楼梯;当你推着童车带孩子逛古厝时,却没有平坦的园路……和我们遇到的这些出行小烦恼相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群体,更需要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作为社会生活的保障。
6月8日,海都记者从福建省住建厅获悉,《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按照“一年有明显成效,三年基本完善”的目标要求,今年10月底前,福州、厦门中心城区基本完成主要道路、广场、公园、机场、公共交通场站以及养老机构、残疾人特殊服务建筑、各类服务窗口、医疗康复建筑等使用频率较高的重点区域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其他设区市在年底前完成。
解决重建轻管等问题
2010年《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省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示范)市,三明市为创建城市。但是相关部门在调研时发现,我省仍存在无障碍设施覆
盖面不全、功能不完善,重建设轻管理,既有设施无障碍改造滞后、维护管理不到位,被占用、损坏等问题。
“小善公益”发起人郭兵联合志愿者们,在过去两年中,对福州四城区公厕的无障碍设施进行现场勘测。他们的视角,与设计师和施工队不同。志愿者们
是坐在轮椅上进行勘测,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行为方式寻找问题。他们将60多个公厕的问题反映给了环卫、园林等部门。
“福州的公厕,大都有考虑无障碍设施。但我们勘测时发现,有的是坡度不达标,有的是没有配备扶手,还有的是没有及时清理
卫生。福州市城管委、福州市园林中心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比较积极,60多个公厕目前大都已经整改到位。”郭兵说,目前市区公厕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比以往有了更细致的要求。
优先推进公共场所改造
海都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造提升主要针对现有无障碍设施,包括城市道路、广场公园、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场站、公共停车场、居住区和居住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建筑等七类场所。
省住建厅要求,各地要以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生活
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国家和我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开展工作。要分轻重缓急,优先加快推进重要公共建筑和重点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工作。
比如广场公园方面,重点对出入口、无障碍游览路线、广场公园所属的各类服
务设施的盲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厕位)、无障碍标志等进行改造。海都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两江四岸”工程中,福州花海公园将新建和改造的8个公厕,全部按照旅游公厕要求,配备无障碍设施,并完善公厕管理制度。
比如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民用机场、铁路旅客车
站、汽车站、客运码头等公共服务场所实施无障碍改造,重点对出入口、无障碍电梯、通道、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厕位)、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志等进行改造。
□焦点
鼓励残障人士参与验收
方案明确,在今年10月底前,各地要完成“全面排查建档”和“编制改造计划”两项任务,其中改造计划要求“一市一策”,并明确具体改造项目的名称和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资金落实等内容。各地不仅要“改造提升现有设施”,还要“强化新建工程的设施配套”,鼓励残疾人参与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试用体验验收工作。
同时,还将打造一批示范样板。福州、厦门作出表率,在所辖县(市、区)各打造1个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示范区。其他设区市应积极推广可借鉴案例,在七类场所各打造不少于1个
示范样板,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效应。
专家介绍了三年行动方案的目标,到2022年底,全省市、县(区)的机关办公、教育、体育、文化、金融、通信、旅游等重要公共建筑和重点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基本改造到位。到2023年底,全省各类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基本完善,福州、厦门达到全国无障碍先进城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