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菜单,请直接扫码点餐。”生活中的类似强制扫码点餐行为,正在迎来“紧箍咒”!深圳市日前推出《扫码消费行业自律承诺》,倡议扫码消费不用关注公号,不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等。
记者走访发现,扫码点餐在餐饮行业已经很常见。在一些软件系统开发者口中,商家想要获取顾客的哪类信息,可以通过扫码点餐的小程序自由设置。甚至能建立起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将顾客数据握在自己手中。
现状
想吃饭要先关注公众号
“就是吃个饭而已,现在有的餐厅搞得太复杂了。”前几天,在北京东直门一商场消费后的罗女士不由感叹。当天,她进入一家门店吃饭,服务员表示需扫码点餐。当她扫码过后,才发现并不能直接点餐,而是只有点击关注该店铺公众号后,页面才会自动跳出桌号和点餐服务一栏。“吃完饭就直接取消关注了。之前有的店面点餐还需要注册会员,查收手机验证码,真是麻烦。”
罗女士的经历不是个例。“好像从去年开始,扫码点餐一下子就流行起来了。这对于年轻人还好,老年人就十分不便。”市民郭平说,
此前曾带老人一起吃饭,由于老人视力不好,当时自己提出想看一看菜单,结果店员却表示没有,“看起来扫码是方便,但其实是不便”。
记者走访了多个商圈共计10家餐饮商家。实测发现,有8家餐饮商家都有扫码点餐功能。当选择扫码点餐时,有的会要求顾客关注店铺公众号而后点餐,有的则需输入手机号注册会员。
记者走访还发现,多数餐厅即使有多个点餐方式,但往往也首先会推荐扫码点餐,人工点餐显得有些“懒惰”。只有在追问之下,店员才表示可以到柜台直接点餐。
门道 小程序抓取用户信息
顾客扫码点餐的背后是否有其他“门道”?消费者担心的信息和隐私安全是否多余?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购买技术成熟的点餐收银一体机之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和稳固客流,还会设计小程序,或购买相关扫码点餐软件。需获取的客户信息也可以自由设置。
“目标人群精准,可以抓取用户信息,引导客户分享裂变……”一家开发餐饮小程序的软件商介绍,设计出的小程序一般是直接扫码点餐,不过店主也可以在后台自由设置,可让顾客关注店面公众号、填写生日、身份证信息等。
“不懂的会拉群教你。
根据你的设置情况,在后台可以看到顾客的消费记录、生日、头像、昵称、消费习惯等数据。”该软件商表示,当提供给他营业执照、身份证号和银行卡等资料后,扫码点餐小程序可以在一周左右时间设计完成,价格为600元。
而在另一家数码专卖店,店主介绍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一体机全套需要2300元,也可以直接购买一个399元的扫码点餐软件。“你可以在主机页面上设置扫码点餐内容。设置后,客户扫码的时候就会弹出窗口、注册会员。”该店主表示,一旦注册,客户的电话号码等信息就可以获得。
套路
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
除此之外,市面上也有走“高端定制”路线的软件系统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开发出带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并采用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
北京一家软件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一般大型连锁餐饮机构会做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不过价格则要数万元。“纯开发,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可以完成;加上设计等工作,最多一个半月搞定,包一年免费维护。”
该工作人员介绍说,与市面流行的餐饮扫码点餐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定制开发”的软件系统的所有权和消费者数据所有权归自己所有。
“每月、每天的销售额和销量,什么菜品卖得好等等,经营状况一目了然。还可以向顾客发广告信息、推相关活动等。”该工作人员表示,一旦使用定制系统,每个用户只要扫码点餐,其手机号、头像、昵称,喜欢点什么菜等等,都会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里。商家只要在电脑网页的后台,就可看到所有用户的数据。“即使顾客换了头像和昵称,根据其手机号等信息,也能知道他/她最近的消费情况。既可以做‘商业用途’,还可以进行其他数据挖掘和分析推广。”
专家
敏感信息应逐项授权
“不能因为点餐的缘故,就强制性要求用户把个人信息授权给你,这本身就是非法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巍说。
朱巍表示,扫码点餐,不能变成非法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一个工具。对此,国家多个法律均有规定。比如前不久开始公布实施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7号)中就提出,诸如一些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个人行踪等,必须要逐项授权,取得消费者同意。
朱巍认为,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要有边界,且必须遵循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现实中,扫码点餐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过度索权。此外,“37号令”也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也好,均表示如果用户拒绝给予个人信息,商家拒绝提供相关服务,这是不行的。
朱巍说,如果全用手机扫码点餐,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现实中,一些商家就是把扫码点餐作为幌子,实际上是拿扫码,做个人信息的授权和采集。除此之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二审稿中也规定,点完餐消费结束之后,一旦消费者不在餐厅、或者不再使用某个小程序了,相关方面也有后续责任把顾客点餐的信息删掉。
岂能强制扫码点餐
扫码点餐并非不可,不过如果仅提供扫码点餐单一选项,或者通过让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来获得不必要的个人隐私,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也为难了一些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对此,有关部门要督促餐饮企业加强自律、守法经营,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经济日报)
少点套路多点服务
技术融入生活,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必因噎废食,但在扫码点餐一类的事情上,还得遵循“最小必要”原则。眼下,已经有地方对强制扫码点餐亮出“红牌”,但更多地方还没有明确规定。相关部门应当抓紧拿出系统方案,有效约束商家的“一刀切”。广大经营者也要明白,用技术简化流程、节省成本可以,但绝不能借此压缩服务。删除扫码点餐中不必要的信息采集,少搞点套路捆绑顾客,多下点功夫做好服务,才是赢得回头客的不二法门。 (北京日报)
须对扫码点餐进行监督
扫码点餐可以成为一项“扫码便利”,但不能沦为“扫码障碍”“扫码侵权”。市场监管、网信、消协等部门也应以更具体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扫码点餐行为,明确扫码点餐的操作标准、可行方式、信息保护范围,划出扫码点餐的服务禁区,通过约谈、查处、曝光、警示甚至公益诉讼等方式,给扫码点餐打上“扫码监督”的烙印,倒逼商家自律,维护消费者权益。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