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千年白瓷书隽永

N海都记者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刘松青的作品古朴灵动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打磨

做好白瓷需要日复一日的耐心,为此刘松青坚守了30多年

德化陶瓷早在宋元时期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千年窑火铸就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德化瓷器,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就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些年来,这项技艺不断发展、创新,瓷都德化以特有的活力引领着潮流。近日,海都记者走近省级美术工艺大师刘松青,探寻传统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年轻时误打误撞成为大师门下学徒

走进刘松青的陶瓷展厅,一场陶瓷视觉盛宴扑面而来。观音慈宁,如来庄严,侍女灵动……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两组创新代表作。被喻为人间风骨的梅、兰、竹、菊,刘松青大胆采用侍女图的形式展现,作品通过人物的神态塑造,含蓄表达四君子的风骨傲气。《十八罗汉图》里,罗汉的坐骑则被他巧妙地拟人化,化身为鹿童、象童的坐骑更具神话色彩。展厅里好多动物的造型,刘松青开创性地将其卡通化,这些呆萌的器件令人心生一股童趣之欢。

刘松青能有如此超脱的理念,或许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师承门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今年51岁的刘松青来自农村,1987年,刘松青考学失利后,便早早步入社会。“当时,蕴玉瓷庄在大量招收学徒。”刘松青学陶瓷雕塑技艺的初衷并不是想成为什么大师,而是简单地

听了父亲的一句劝告:“学一门技艺,有稳定的生活。”

始创于1899年的蕴玉瓷庄,由德化著名陶瓷艺人苏学金创立,距今已经有120年历史。苏派是德化陶瓷两大门派之一。就这样误打误撞,刘松青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玉峰门下的学徒。而苏玉峰是非遗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白瓷制作72道工序稍有差错就废了

德化白瓷制作一般要经过泥土加工、成型、烧成三大过程,细化后需要大大小小共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藏有风险,稍有差池,前面做了好几天的活都有可能白费了。

学徒的那些日子,刘松青弄明白了一件陶瓷成品背后的不易,也深深悟出,要做好白瓷,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耐心坚守,直到心静手稳。这段经历,让刘松青养成了少说多做的务实性格。

在蕴玉瓷庄,刘松青打下了扎实的内功,在艺术造诣上也颇受苏玉峰大师的影响。刘松青在学习

中,观察到苏老并不是纯粹地延续其祖辈的风格,他的作品总能在传统之中另辟蹊径,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忆起这些,刘松青感慨,是百年老店蕴玉瓷庄的包容开放,为许许多多的德化普通孩子打开了走向瓷艺之门。

经过30多年的打磨与坚守,刘松青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学徒,他安静表象之下的艺术激流一次又一次向上喷涌。2011年,他和弟弟刘铭志的作品《千手观音》,2013年个人作品《武魂》,2014年个人作品《统一(苏武牧羊)》先后斩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他的白瓷

作品《九莲观音》、《武魂》、《竹韵》分别被福建省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16年,刘松青被评为福建省美术工艺大师。

而在生活中,不善言辞的刘松青还是个美食专家,德化的各色美食,他几乎尝了个遍。日常里,他还喜欢邀上三五老友小酌几杯。酒至七分,深埋在心底的艺术暗流便找到了出口,在他的工作室,人们经常能在后半夜看到带着几分酒意的刘松青正在打稿、出坯。据说,《十八罗汉图》就是他小酌之后的乘兴之作。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