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小记者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美育人让每个生命向美生长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台商区分校校长谢玉娓谈“立美”教育

谢校长与孩子们合唱《国家》,为新中国庆生(资料图)

N海都记者刘薇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位于风景秀丽的百崎湖旁,紧临海丝艺术公园,泉州师院附属小学台商区分校(下称“附小台商区分校”)于2018年9月开始招生。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分校继承了总校优秀的基因,在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学生发展等方面,与附小本部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附小台商区分校校长谢玉娓看来,学校应该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已经确定,但面对全新的校情、不同的家长、各异的需求,该从哪儿入手呢?

“我一直在想,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谢玉娓校长思考良多,最终,她做出一个决定——以美育为突破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生命向美生长,办一所向美而生的学校。

让每个生命向美而生

记者:“立美”,是附小台商区分校的文化主题,整洁宽广的校园里处处散发着“美”的气息。校门口,防冲撞墩上彩绘着学校的吉祥物蒙蒙、乐乐;入门处,蒙蒙与乐乐驾驭着“帆船”,载着学校的“校园明星”“最美海丝娃”“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扬帆起航;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悬挂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海丝娃形象设计作品……学校为何如此重视美的教育?

谢玉娓:附小台商区分校,由泉州台商投资区教育文体旅游局与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联合办学。2018年9月,我们招收了第一届一年级新生8个班级共计367个学生,当时全校共19个教职工。新的学校、新的校长、新的老师、新的学生,一切都是新的。虽然有着附小本部这个坚强的后盾,但台商区分校拥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学校情况,以及不同的家长观念,以至于在创办之初,我们既充满了期待,又忐忑不安,思考着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又该如何去培养。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上,全国上下都在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而在五育的基础上,我首先想到的是美育。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农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对美的追求是一样的。两年前,一张印度孩子举拖鞋“自拍”照走红网络。照片中,5个印度孩子在一起,其中一个男孩高举一只拖鞋,摆出“自拍”的姿势,孩子们虽然没有真正的手机,但他们是那么的快乐,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我想,对美的追求,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得到的权利。

“让每个生命向美生长,办一所向美而生的学校”,成为我们的办学目标。我们要打造以美的规律培养人、塑造人的“立美”教育,让生命个体主动发掘自我的本质力量,在自我成长的最佳时机里,展现最美好的一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决定以美育作为突破口,自此开辟了一条“向美而生”的教育之路。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记者:短短3年,附小台商区分校的美育教育已小有成绩。不过,听说当初在推行时并非一帆风顺。

谢玉娓:办学3年来,我们将美育教育作为育人成长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各项行动当中,不断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而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第一年下学期,我们便决定成立“海丝娃管乐团”。对于一所崭新的、只有8个班19名教职工的学校而言,这个想法其实非常大胆,实际上,当年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

台商区成立于2010年,定位为泉州城市副中心。但说起来,此前它仍属于城乡接合部,2018年学校刚创办那会儿,我们上班的路上还会看到一群群老黄牛。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要办好一所学校难度很大,而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更非易事。

我们寻求领导对分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和支持,并结合分校所处的地域特色与校情,让附小本部的理念更适合这里的土壤。我们需要家长们的有力支持,而这也是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去学习就好,还学什么乐器。怎么破局?我们先做了问卷调查摸底,之后召集了200多位有意向的家长召开了家长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与磨合,最终确定了39个孩子,于2019年4月组成了学校管乐团(现在的管乐团A团),这也是台商区首个校园管乐团。

但我们的孩子又和中心城区的孩子不同。附小的孩子可能在进入一年级前,已经学会了一两项艺术技能,而这里的孩子几乎是零基础的,他们需要从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学起,直到下学期的中后期才开始分声部进行学习。

就这样,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管乐团终于初具规模。办学第二年,在新生家长会上,我们举办了一场演出,管乐团已经可以演奏比较简单的曲目,由于人手不够,还找本部借了六七个孩子参演。去年8月底,海丝娃管乐团云直播音乐会拉开序幕,线上直播吸引了2.34万人次观看。尽管孩子们吹得不是那么完美,但是,我们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水平、技巧、表演的张力,都在慢慢地提升。我们听到了成长的声音,这是美妙的天籁之音!

目前,学校管乐团已经有A、B、C三个班。我们的孩子很淳朴,也很上进、很努力。去年,我们学校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是管乐团。而这,正是对全校师生、对家长们的最大肯定。

为了让每位师生成为美育实践活动的受益者,学校还举办了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不只是师生,我们还邀请了家长一同参与。当时的展品603幅,绝大部分来自孩子。哪怕孩子们的笔触再稚嫩,我们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作品同样可以上墙展示!活动还展览了摄影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的作品,我们让孩子们带上画笔,现场临摹,感受更多美好的事物。

除此之外,学校还评选“最美海丝娃”、“最美班级”,组建足球队、啦啦操队、舞蹈队……我们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知识是教不完的,除了学习知识,我们还有太多美好的事物想让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

以五育之美浸润成长

记者:学校以美育为突破口,引领并带动其他教育工作蓬勃开展。3年来都收获了什么?

谢玉娓:短短3年,学校发展迅速,由最初的8个班367名学生,发展到目前一到三年级三个年段41个班1928个学生;教职工从最初的19名,发展到100名。我记得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很多家长打电话或直接跑到校门口问保安,说他们的孩子原来是符合入读条件的,但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没在第一时间进入我们学校就读,如今,还能不能办理转学回到我们学校。

3年来,我们不断地摸索着、实践着,紧扣学校“盛开在美处”的美好愿景,全体师生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3年来,我们一次又一次在我们的老师与孩子身上,看到蓬勃向上的美好。

我们的孩子在改变,他们讲礼貌,跟同学问好,跟老师问好,跟保洁阿姨问好;他们的气质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对美的感知、美的欣赏能力不断提高。我们的家长也在转变,有次区领导带队来慰问孩子,一位孩子很自豪地说:“我爸爸说我们学校是全区最好的小学!”这是孩子的感觉,同样能够看出,家长慢慢认同了学校的一些理念与做法。而学校本身,也收获了一系列的荣誉与肯定。

“美”,是教育润养的关键,是生命成长的基础。我们要成为一所以美立人的学校,让师生向美而生,向阳而行,融德育为心灵之美,融智育为灵秀之美,融体育为健壮之美,融劳动为创造之美,以五育之美浸润成长,唤醒师生的内在能量,不断夯实其基础,激发其潜能,促进师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