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6月16日,在泉州市博物馆里举办的一场“百年百赞,百岁老人颂党恩”主题公益摄影展上,摄影家洪宗洲拍摄的一幅照片下的一行简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位叫杨立永的103岁老人照片下赫然写着“老游击队员”。
近日,记者驱车100多公里,在安溪县感德镇槐杨村找到了这位老游击队员。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年轻时参加游击队剿匪的往事。忆起那些死去的战友,老人的眼眶红了起来。而谈到如今的幸福日子,老人连连表示,这是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两本红皮册子见证剿匪往事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安溪深山有两大患,一是虎患,二是匪患。感德地处漳平、大田、华安等地的交界,属于典型的丛林边区地带,两患的严重程度自然不言而喻。老百姓深受其苦,平时唬孩子,只要一提起这两个字立马奏效。
“我老爸当时块头很大,很有力气。”杨立永的儿子杨垂潮今年70岁,他告诉记者,父亲是27岁那年加入的游击队。父亲曾告诉过他,解放前几年,地下党和游击队频繁在安溪内山一带活动。几次接触后,年轻力壮的父亲加入了这支队伍。
杨垂潮走到父亲住的屋子里,打开了一个木箱子,摸出两本红皮册子。
一本是“五老证”,内页杨立永照片、名字下清楚写着“老游击队员”几个字。另一本红皮册子,则是2009年1月1日由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印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手册》。
杨垂潮告诉我们,父亲当时是跟随一位叫“林江”(音)的游击队员带领的队伍一起剿匪。有一回,林江带队在感德一带活动时遇到土匪围攻,一位叫“黄盛”(音)的妇女把他藏了起来,救了他。上世纪80年代,林江返回老区寻找救命恩人和老战友。当年一起参加游击队的队员也都得以落实了政策,退休之后都有了退休金。
如今儿孙满堂日子十分红火
当坐在一旁的杨立永看到自己的“五老证”,突然条件反射般自顾自地讲起了剿匪细节。他说,当时游击队最主要的剿匪战场在漳平、新桥、长坑、大田、感德一带。因为这些地点相互交连着,深山密林很容易躲藏。土匪就跟游击队躲猫猫,你进他退,你退他进。
“条件很苦,穿着草鞋满山追赶。”杨立永告诉我们,这场拉锯战打得很辛苦,持续了好几年才把多个土匪头子消灭了。但游击队的伤亡也不小,忆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杨立永的眼眶红了起来。
如今,杨立永儿孙满
堂,儿子和孙子都是当地有名的铁观音制茶能手,日子过得十分红火。杨立永年轻时盖的老屋也被子孙们翻修一新。他的起居生活也都由儿孙照顾,十分规律。
杨垂潮说,父亲游击队员的身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确认后,退休金每年都在涨。老人常说是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前些天,听说泉州摄影家协会要来镇里给百岁老人拍点赞建党百年的纪念照,杨立永早早就坐在门口等着。
拍照的瞬间,103岁的杨立永对着镜头由衷地双手竖起了大拇指说道:“共产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