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我省中考第一科语文考试结束,中考作文题目《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也随之揭晓。今年的作文题紧扣“建党100周年”主旋律,两则“红色”故事时代特点鲜明,这与今年全国高考甲卷、全国新高考I卷的作文题一致,充分体现出中考命题越来越注重初高衔接。今年的作文该如何审题?记叙文或议论文如何写才能出彩?考生们要避免哪些陷阱?海都报特别邀请了福厦泉三地名校名师解析今年中考作文“感动”。
今年福建中考作文题
材料一:长征途中,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夹金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飞雪前进,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这支队伍装备有限,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斗争,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原来是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了,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他的身体已被冻结。
材料二:谷文昌同志在东山县任职的14年间,带领全县军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过艰苦努力,成功治理了风沙灾害,绿化了全县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筑起了30多公里长的沿海“绿色长城”,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面貌。
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这些故事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继续增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今年的作文题类似高中的材料作文,但又具备初中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特点,注重初高衔接。
审题过程中,考生要把故事材料、班会主题、作文题目这三个要点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考生们在写作时,应当利用“奋斗”“启航”“感动”这几个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从自身出发,写自己的联想和感悟。另外,“演讲稿”体裁要做到“心中有听众”。
可以这样构思:首先,写好演讲稿的开头,可以用问候语、提问题等方式,快速“抓住听众”。中间部分,可以用上记叙文的写法,发挥联想,抓住材料里的故事把自己的感动之处放大描述,或者从军需处长、谷文昌同志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同一类人物,讲述生活中的故事,并在描写叙述之中穿插“我”的感动和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当然,也可以用上议论文的写法,围绕班会主题“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作为观点,谈先烈事迹,论学子生涯,展现自己作为新时代红色接班人对传承革命基因与担负国家使命的思考,以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展望。演讲稿的最后,最好能够发出呼吁,号召大家弘扬传承这些精神品质。
中考作文已经连续两年设定了“主题班会”情境,2022届考生要继续增强写作过程中的读者意识。
定格精彩细节才能出好文章
隐藏了“陷阱”需要认真审题
今年中考作文题隐藏了“陷阱”。首先,题目字数多,给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阻力,无形中增加了审题难度。其次,把握材料后还要考生写“联想和感悟”,并且全文要求写成演讲稿形式。再则,考生在写作时切记要围绕班会主题“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认真审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一环。写作时,如果考生先对两则故事进行分析或者概括,然后“续写”其他让“我”感动的人与事,最后重点落在“这一类事情”上,它可以是一次展览、一本书籍,或者与革命先辈们的一次聊天……同时,“这一类事情”应带有让“我”感动的特征,带有班会主题的时代元素,那这样架构的文章就是比较好的作品。
当然,单纯叙述、描写红色故事的撼天动地、优秀人物的勇敢无畏,是确保可以获得“稳”的分数的。那么,“升”的点又在哪里呢?那就要写出这些事对“我”的深刻影响。
由于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具有宣传、教育等作用,如果写一篇激情澎湃、热情洋溢的记叙文,也具有鼓舞、号召的力量。
考生对这类题型不陌生,还是比较好发挥的,加上青少年心思活泼敏锐,容易唤醒沉淀的情感记忆。但是,如何写出感动的“浓度和深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的考验。
以教材中的“故事”为例:“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课文刻画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细节:“邓稼先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奋不顾身的精神因鲜活的细节让人感动。杨利伟代表中国人第一次造访太空,他在巡天之旅中仔细查看,最终坦言:“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科学求真的精神因具体的描述让人感动。因此,作文题目所提供的两则故事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在中华民族百年奋斗路上,让人感动的故事层出不穷,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许身报国的英雄人物,追星赶月的寻常百姓……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故事的主旋律。考生们如果能定格他们的人生故事中的精彩细节,定能写出感动人心的好文章。
如何与“我”的经历融合颇有挑战
今年中考作文中,考生们熟悉的引导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则故事。以往考生可以通过引导语中的提示词句来确定中心,而今年需要考生自己提炼概括,增加了审题难度。对考生来说,如何把红色故事和“我”的生活经历融合颇有挑战。
如果正文偏记叙文体,可以写故事主人公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红色基因在学习生活中给“我”的感动,促“我”成长。如果要出彩,就要跳出“小我”,把“我”与社会、时代连接,体现“大我”情怀。也可以写“我”身边的普通人,通过二三事例,体现用红色基因铸就了平凡中的伟大,给“我”带来了感动,同时影响着“我”担起了“传承”的责任,希望自己能把红色基因带到新的征程中。
如果正文偏议论文体,一样要抓住红色基因历史、现在、未来的传承与发展来突破。用纵向式结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以论点“青年一代必须把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例,“为什么”部分可以联系历史,把两则材料作为论据,并用排比句概述百年来体现艰苦奋斗的典型人物,论证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对革命胜利、中华崛起的重要意义。“怎么做”部分则联系当下青年学子的学习生活和和未来将要扛起的家国责任,具体阐述如何传承。还要注意“我”如何融入其中,在对论据的议论中可以加入对先贤的情感认同。
演讲稿的开场白部分和结束语部分都要注意与观众的互动,结束时再次点题,用铿锵有力、情绪饱满的话语结束。
写有用之文做时代新人
今年中考作文是道好题,既注重初高衔接,从材料的理解、情境的设定、任务要求等方面区分开考生的积累、学养和思维品质,也注重教考衔接,作文设题时紧密关联了教材内容,如演讲稿的具体写作要求及命题所体现的“天下国家”的核心立意,这些都在教材里有明确要求。
所给的两则故事一脉相承地体现出为国为民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牺牲的品格。同时,试题中又有在“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班会上发言的任务要求。该命题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融入自己对他人、集体、国家民族的思考,写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引导学生要注重“情境化”和“应用性”,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写作时,出发点应该放在“这些故事”,考生要基于对材料的深入分析,知其意,明其旨,才能很好地构思立意;落脚点在于“我”,要能写出这些故事给予我在知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成长;“着力点”在于“感动”,要能挖掘文意,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写清楚“为什么感动”“如何感动”“感动后怎样”。写记叙文,可以写小人物的大情怀,注重细节描写和文章的饱满度;写议论文要注意论据的时代性并避免材料堆砌,注重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