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篇

雨后凉爽蜗牛纷纷“出街”

专家提醒,它们是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宿主,侵犯人体后可能导致脑炎和脊髓炎等,触碰了应及时洗手

非洲大蜗牛喜欢爬栏杆

N海都记者郑旭文/图

近日,家住福州仓山区江南水都杰座东区的赵女士向记者反映,该小区内最近多了许多大蜗牛,她查阅资料发现,这种蜗牛竟然是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

专家表示,非洲大蜗牛是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宿主,幼虫主要寄生在蜗牛体内各个脏器中,侵犯人体后可能导致脑膜和脑炎,应避免食用和玩耍。

孩子很好奇家长很担心

这几日福州阴雨天多,天气也比较凉爽潮湿,平时躲在阴凉处的蜗牛们,纷纷出来“逛大街”,只要仔细寻找,就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赵女士在她家小区的围墙、停车场栏杆上,发

现了不少体型硕大的蜗牛,每只大约有5~6厘米那么长。

赵女士的孩子对这些大蜗牛很好奇,想用手触摸它的触角,被她制止了。赵女士翻阅资料发现它们很可能是一种有寄生

虫的非洲蜗牛,担心孩子碰了会被感染。

前日上午,记者来到了赵女士居住的小区走访,并未看到有蜗牛。小区居民告诉记者,确实在下雨天后会看见一些蜗牛在栏杆上爬着。

随后,记者向小区物业——福州融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了解情况,工作人员杨女士说,他们暂时没接到居民针对非洲大蜗牛的投诉,但会嘱咐保洁人员巡查时加强清理。

学名“褐云玛瑙螺”是外来入侵物种

赵女士看到的是否真的是“非洲大蜗牛”?记者将她提供的图片,发送给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林岗副教授核实,林岗说,确实是“非洲大蜗牛”,学名称之为褐云玛瑙螺。

“和普通蜗牛一样,它们喜欢栖息在植被丰富

的阴暗潮湿环境里,以及腐殖质多的地方。”林岗告诉记者,这种蜗牛是中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我国分布很广泛,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林岗提醒,非洲大蜗牛是广州管圆线虫的幼

虫宿主,幼虫主要寄生在蜗牛体内各个脏器中。这种幼虫可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误食被幼虫污染的食物或含幼虫的未煮熟螺肉后,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

致残。他建议市民,不要私自烹煮食用这种蜗牛,如果触碰了它,应该及时洗手。

林岗告诉记者,这种蜗牛在福建有老鼠、鸟类等天敌,目前对于环境影响不明显,“若清洁工或者物业发现,将其清理至垃圾填埋即可”。

□背景资料

非洲大蜗牛繁殖太快被禁养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洲大蜗牛原产地为非洲东部,如今已广泛分布于全球主要大洲的湿热地区。

相关资料表明,非洲大蜗牛有强悍的繁殖能力,一般4个月就可以成年,成年的非洲大蜗牛如果遇上适宜的环境,一年可以繁殖五六次,一次可以产卵100颗左右。

非洲大蜗牛侵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最初在厦门发现,可能是由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到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该蜗牛曾被作为人类的食物、宠物以及动物饲料等引入,被广泛养殖,之后因其繁殖能力过于旺盛而被禁养。

记者查询相关资料发现,我国曾有不少拦截非洲大蜗牛的案例。去年3月,江苏张家港海关通报,工作人员在对一批来自非洲安哥拉的集装箱运木材进行现场查验时,截获一头具有玛瑙花纹的大型蜗牛,经鉴定确认为非洲大蜗牛。随即,海关对这批货物实行熏蒸除害处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