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继往开来牢记使命有作为

N海都记者唐明亮郑旭李琪吴臻毛朝青文/图

林耀武分享爷爷林祥谦的故事,希望更多人继承先辈的精神

上世纪90年代,黄宝珍(右)指导学生黄艳艳莆仙戏传统艺术(资料图)

防疫期间,谢宝松参与讨论会(资料图)

将先烈精神传扬给后代

67岁林耀武

“刽子手向林祥谦左肩上砍了一刀,问:‘到底上不上工?’林祥谦说:‘上工要总工会下命令,我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每每讲到烈士林祥谦牺牲的时刻,林耀武总是情难自已,眼泛泪光。

今年67岁的林耀武之所以会如此动情,是因为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牺牲的共产党员林祥谦的长孙。

不靠林祥谦的光环搞特殊

林耀武出生于1954年。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他自小就对铁路有着特殊的情怀和向往。1971年林耀武进入铁路系统,成为一名铁路工人,但他并没有借助烈士后人的光环受到特殊待遇。“奶奶和父亲一直叮嘱我,身为烈士后代,应该传承精神,而不是想着有什么特殊优待。”

1973年,林耀武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了实现入党的愿望,林耀武每天晚上下班后,都要去学习班进行政治学习。经过3年的考验和努力,林耀武在1976年正式成为了一名党员。

铁路工作十分辛苦,有人对林耀武说,你是林祥谦后代,跟领导说说破格提拔,这

样就不用天天这么辛苦了。而林耀武的回答则是:“爷爷的光辉应该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而不是成为我享福的工具。”

就这样,林耀武在基层一干就是四十几年,凭借自己的努力,从一名普通工人做到工会主席,还担任南昌铁路局福州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

传承精神带入工作之中

奶奶经常和林耀武说起爷爷扶危济困、帮助困难工友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宝贵的精神也在他的工作中得到延续和传承。

有一回,单位职工老黄因为车祸住了院。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看病住院这笔不小的费用对他们家来说无异

于雪上加霜。为了让老黄安心治病,林耀武主动到医院探望,帮老黄向工会提出了补助申请,还跑前跑后帮他完成了繁琐的工伤证明手续。当补助金交到老黄手上时,他握着林耀武的手连连感谢。为了让职工发挥互助互爱精神,林耀武还以身作则,带头缴纳“三不让”会费(即不让一个职

工看不起病、不让一个职工孩子上不了学、不让一个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还积极开展动员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职工参与率从一开始的50%,最终达到100%。

如今,林耀武已经退休,但仍奔走各处,分享林祥谦的故事,让更多人继承先辈的精神,建设更好的中国。

87岁黄宝珍戏剧人生与“海都情缘”

在莆田,提起莆仙戏演员,众人皆会想起“阿妹丕”这个名字,她就是黄宝珍,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莆仙戏代表性传承人。她把戏曲当作生命,在高龄时仍坚持传授莆仙戏艺术。

入党一直是黄宝珍的心愿。2010年,黄宝珍在77岁高龄时光荣加入共产党,成为莆田市高龄入党第一人。

她把一生献给了莆仙戏

黄宝珍出生于1934年,11岁时就开始学戏。从艺以来,她先后演出了《千里送》《春江》等剧目,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形象,为莆仙戏剧事业发展倾注了自己大半生的心血。

为了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除了唱戏,黄宝珍还积极培养后辈。20世纪80年代,黄宝珍开始参与筹建莆仙戏艺校。面对学生,亦师亦母的她在

教学上言传身教,在生活上主动关怀,为学生的困惑出谋划策。即便年事已高,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她还会去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前一段时间,刚刚荣获戏剧梅花奖的国家一级演员黄艳艳便是黄宝珍的得意门生。

如今已87岁高龄的黄宝珍因为患病,已渐渐记不清周围的人,但依然记得她毕生所爱的莆仙戏艺术。

77岁时入党圆了心愿

黄宝珍经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她今天的一切,她深深感念党的恩情,入党也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2008年汶川大地震,黄宝珍积极为灾区捐款,并再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不过此时的她卡在了年龄上。

此事经过海都报报道后,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视,黄宝珍终于在2010年光荣加入共产党,77岁的她成为莆田市高龄入党第一人。

51岁谢宝松

医者仁心不忘初心

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福建共有25人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福建省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谢宝松便在其中。除此之外,谢宝松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挑起抗疫大梁践行医者使命

2020年1月17日,谢宝松临危受命担任福建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临床专家组组长,挑起福建抗疫的大梁。24小时待命,一天百余个电话,日常平均睡眠不足4个小时,是当时的常态。“每天穿梭于专家组会议、会诊、隔离病房。”谢宝松回忆道,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三个来用。

这场战疫最艰难时刻,谢宝松度过了充实的39天,其间一天没有休息,24小时全天候站岗,践行了医者生命至上的使命,也同时创造了从医生涯最长的连续工作纪录。

这并不是第一次谢宝松参与抗疫,在2003年时,还是主治医师的他,就参与了抗击非典工作。“那时轮流值班,接诊有发热的病患,对可疑或疑似非典病人进行认真排查,织牢防疫抗疫网。”

每份坚守的背后都是责任与担当

患者老吴反复咳嗽、喘息,以支气管哮喘给予药物治疗未见根本好转,半年来无法平卧休息,病痛的折磨令他身心俱疲。经多方打听,老吴慕名来找谢宝松主任。谢宝松仔细询问病史、体检及看片,很快找到了诊治思路,通过支气管镜检查纠正了病因,老吴原来是患上了一种少见病“复发性多软骨炎”,造成气道塌陷以至于无法正常呼吸,经过施行经支气管镜气道支架植入术,当天老吴就能平卧,享受了一场久违的酣睡。

“生命在于一吸一呼之间,清除呼吸障碍,提高生命质量,这就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责任。”今年51岁的谢宝松说,每一份坚守,对他来说就是在践行党员一心为民的责任。

谢宝松告诉记者,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读研究生时,身边大部分同学都是党员。读研期间,周边氛围让他感受到了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2000年,他回到省立医院就申请入党了。回望入党历程,谢宝松用八字总结——初心不变,信仰始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