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文化遗产保护福州亮“成绩单”

修缮重点文物226处,打造古厝保护“样本”

旗山湖畔,古厝修旧如旧

N海都记者李琪陈晋\文包华\图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7月16日至31日在福州市举办。6月29日上午,福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福州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成效和工作情况。近年来,福州采取一系列具体工作措施,保护修缮重点文物,加大城乡建设中文物保护力度,打造古厝保护“样本”。

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实现协调发展

2018年至今,福州市共有98处文物新公布为全国、省级、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三五”期间,严格按照文物修缮原则,福州市共完成福建船政建筑、华林寺大殿、宏琳厝等全国、省级重点文物修缮工程226处,绝大部分县级

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都得到保护修缮和利用。华林寺大殿、林文忠公祠、林则徐出生地等进行全面修缮,并布展对外开放,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通过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完成4000

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本体、保护范围等保护线划定,并纳入国土空间信息系统,确保在城市建设中不发生文物误拆情况。

2017年至今,市文物部门对福州市水系治理、旧屋区改造等2700多个建设项目提出文物保护审查

意见,并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文物保护各项措施。在基建项目实施前,文物部门主动介入,配合福州地铁、闽侯二桥等60多个重大基建项目开展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发掘工作,实现城乡建设和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坚持活态传承打造古厝品牌

福州古厝保护及品牌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在全国首创古厝长制,积极探索文物守护志愿者、文物点认养等长效工作机制,打造福州古厝保护“样本”。

合理利用文保单位、历

史建筑和名人故居等,修缮设立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等场所,开展非遗进古厝等系列文化活动。目前已集中开放南公园等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及51条传统老街巷,提升300个文化

遗产参观点,打响了城市中轴线古厝旅游金字招牌。

让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福州坚持活态传承,整合三坊七巷、海丝、船政等具有福州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采取

保护型、文博馆所型、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改造型等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利用,并通过展示闽剧、评话等代表性非遗项目,以更鲜活、饱满的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