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导读 下一版  

15年来福建首次拍到这种鸟育雏

名为斑头大翠,属于濒危鸟类,拍摄地位于三明市明溪县,证明其在福建也有分布

斑头大翠(雄鸟)为了照顾小宝宝,倒衔小鱼,避免卡刺 陈林/图

在三明明溪拍到的斑头 N海都记者石磊磊

大翠(雌鸟)    陈林/图  罗丹凌见习记者周学艺

提到翠鸟,很多福州市民会想到西湖公园、茶亭公园里,那些拥有鲜艳羽毛的普通翠鸟。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斑头大翠”拥有更大的体型和更艳丽的羽毛,它们栖身于闽北三明的山区,远离闹市,难以被发现。经过两个多月的拍摄,野生动物摄影师陈林在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记录到一对斑头大翠育雏的完整过程。陈林说,这是15年来,福建境内首次拍摄到斑头大翠鸟繁殖后代的照片和视频,也为福建研究和保护这种珍稀鸟类提供了重要材料。

翠鸟溪边育儿摄影师密守俩月

每年4月初到6月底,是斑头大翠鸟的繁殖季节。

在三明市明溪县夏坊乡中溪村的一条无名小溪旁,一对斑头大翠鸟正在照顾刚出生的宝宝。它们在溪流中寻找鱼儿,除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还要哺育宝宝。宝宝们的餐食是特制的,每天喂的鱼儿在不断增大。两个多月后,宝宝羽翼丰满,跟着爸妈出巢,学习觅食等生存技巧。

中溪村的山林,海拔600米左右。无名小溪中有着不少野生鱼类,给斑头大翠鸟提供了丰沛的食物。2016年,当地的“鸟导”(指引拍摄者寻找鸟类的向导)谢芳林发现了斑头大翠鸟。今年,当谢芳林发现斑头大

翠鸟在育雏时,并没有将消息扩散出去。如果告诉外地摄影师,他可以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他担心拍照的人多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鸟类弃巢,进而影响鸟类正常生育。

最后,他将这一秘密告诉了生态摄影师陈林,希望斑头大翠鸟的育雏,能在不受惊扰的情况下被记录下来。

根据约定,陈林团队拍摄时,一次仅允许两人在十几米外的树林中拍摄,其他同伴则沿着溪流巡查,避免人为破坏。谢芳林负责为拍摄团队免费送饭,不收分文。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里,谢芳林和拍摄团队没有在网络上扩散任何信息,直到斑头大翠鸟一家搬家。

倒衔小鱼喂宝宝巢穴距水面1米

和其他鸟类不同,翠鸟的巢不是搭在树枝上,它们会选择更为隐蔽的地方——溪流岸边土崖上。因此,一般人要发现它们的繁殖巢,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一点点运气。

经过观察,陈林和拍摄团队发现了繁殖巢的位

置,在溪流水面上1米左右。时逢雨季,拍摄团队一直担心繁殖巢被上涨的溪水冲毁,幸运的是,两个月过去了,斑头大翠鸟的家园安然无恙。

不过斑头大翠鸟的巢穴很深,很难发现雏鸟,他们是如何判断斑头大翠鸟

在育雏的?

陈林回忆说,雄鸟和雌鸟捕获一些小鱼后,没有直接吞食,而是甩着嘴巴,调整小鱼的姿态,每一条都是鱼头朝外,鱼尾朝内。

这是因为,如果从鱼尾开始吞食,雏鸟就可能

被倒刺卡住。因此贴心的爸妈会避免这个隐患。换作是在日常捕食中,斑头大翠鸟并不担心小鱼的倒刺,更不会讲究这个细节。

在6月底,他们发现雏鸟随着爸妈一起离开了巢穴,即结束了拍摄之旅。

15年三次发现斑头大翠繁殖巢

对于观鸟爱好者来说,《中国鸟类野生手册》是一本权威的工具书,书中提到斑头大翠鸟“在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及海南岛为留鸟”。事实上,这种鸟类在福建三明也有分布。

陈林在2007年时,就

在三明将乐的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溪流边拍摄到了这种珍稀的鸟类。这张照片也在2010年获得了中国国家地理第二届飞羽瞬间摄影大赛濒危组金奖。然而陈林说照片背后有一种遗憾。原来,这只斑头大翠鸟也在育雏,而陈林刚

刚接触鸟类拍摄,并没有跟踪记录这一罕见的一幕。

2011年,陈林在江西的九连峰拍摄斑头大翠鸟育雏,不过拍摄到一半时,巢穴被溪水冲毁。这一次是在距离龙栖山有80公里的小山村中拍摄到斑头大

翠鸟育雏。陈林将视频照片和朋友分享,在让世人知道福建是斑头大翠鸟分布地的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对这种鸟类的保护。

陈林说,斑头大翠鸟雄鸟嘴的下部是黑色的,而雌鸟嘴的下部是红色的。

□新闻背景

翠鸟属于羽毛色彩亮丽的一类鸟,它们具有强壮的长嘴,中国记录有11种,其中2种为偶见迷鸟。

作为翠鸟科的一种,斑头大翠鸟属于中等体型,体长23厘米左右。福州暂未发现这种翠鸟,主要的品种为体型较小的普通翠鸟,体长15厘米左右。

斑头大翠鸟与普通翠鸟的区别,为眼前及眼下具皮黄色点斑,颈侧具皮黄色条纹,耳羽近黑并具银蓝色细纹,可以说羽毛更为华丽。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