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蔡林
(闽都文化志愿者)
一张发现于法国跳蚤市场的百年前的中国老照片,标注为“RICKSHAWMANDRINKINGTEA”,意思是“车夫正在喝茶”。图片中一侧门额上“郑源泰号”以及对联的书写庄重严谨,非大富大贵,却透着善良诚信。从车夫、乘客的装扮以及被上海人称为“弹格路”上的商号建筑,可知照片的背景是百年城镇。一个车夫拉着客人路过商家小茶亭,一只手正拿着木勺从茶水桶里舀茶水喝,没有收费标志,也无人看管,这正是传统“施茶”的小亭。
“茶亭”的缘起
据说“施茶”始于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大佛寺一位自称“弥勒佛”的胖和尚,以大佛寺茶芽救了中暑的农夫。为了报恩,农夫次年设立了茶摊,为行人免费提供茶水,称“大佛茶”施恩给路人。
这类故事在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南方湿热地区,都有不同“施茶”起源版本流传。古时候施茶多在立夏到秋分之间。宽裕的善良人家,在山路、村道边设一小桌,一壶凉茶,几枚瓷碗,送
路人解暑清凉的茶汤。若“施茶”在为路人遮风挡雨的“茅苫竹梁栋”亭
内,远近乡人普称为“茶亭”,这也是各地都有“茶亭”的缘起。
福州“茶亭”
在福州称为“茶亭”的地方有两处值得一提,都与“施茶”有关。一是众所周知的地名“茶亭”,另一处是鼓山半山“茶亭”。
说起福州鼓山半山“茶亭”,登过鼓山的人或有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夏、秋时节,登山者沿鼓山古道拾阶而上,过了半山亭可见青葱树木簇拥中有一小屋亭,亭内一侧设有石凳,靠岩壁的一侧有一神龛,神龛前有一小桌,桌上有一个黄褐色陶缸,内盛着茶水,游客可从茶壶中自斟茶水。
酷暑登山,正当“欲罢不能”(福州知府李拔题刻)之时,遇屋亭歇下,注一碗清凉茶水,吹着山风,畅快牛饮,顿感脚底生风,前路不难。在茶摊旁有一
僧人做着日常手作,可见是佛家施的茶。过路喝茶者若有些零票,可在神龛上的盘子里投些随喜功德;不投也无妨,仰天迎风而去,心存感激,无需愧疚。据说“佛前半亩”的鼓山半岩茶称为“大黄袍”曾被选为贡品,媲美乾隆下江南品过的“佛前半亩”灵山茶。
另一处“茶亭”是地名、区域名,而它的最初形态也是由施茶亭而起。据清《榕城考古略》载,“茶亭昔有僧,以暑月醵金饮行者,故名”。当年福州出南城门一条小道贯穿,有一僧人化缘,在此地建个凉亭,为过往行人施茶。在人们喝下解寒消暑茶水的同时,感恩的种子在他们心中萌发。到清咸丰年间,乡里
建“有乐善好施坊,为里人何长浩立”。“乐善好施”立坊褒扬,钩沉了里坊善良的人文底蕴。往来的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渐渐聚集,有的参与“乐善好施”的队伍,善良在扩散,茶亭成了手工业者创业的理想地。
随城市建设的步伐,古厝古街消失了,施过茶的“茶亭庵”时过境迁难再重现。“茶亭”成为福州南门外距城门几里许地域的名称保留了下来,成了老福州人精神上的乡愁所依。
转眼百年,善良在延续。现代化街区随处可见的为养路工人、环卫工人准备的“休息驿站”,是进步社会文明的体现。中华“乐善好施”的人文精神,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