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文/图
近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教育与研究分委员会同意,并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福建省档案馆和晋江市档案馆联合在晋江梧林侨批馆设立了“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将建设以侨批档案为主要特色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平台,促进世界记忆项目在福建的推广。
梧林侨批馆藏于晋江梧林古村落,是该古村落一处文化地标。昨日,海都记者探访梧林侨批馆,感受侨批背后的故事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
馆藏侨批原件记录创业史与思乡情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汇寄给国内家乡眷属的银款凭证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因为闽南方言把“信”读成“批”,华侨寄回家乡的信就称“侨批”,通常华侨在寄信回家报平安时会附上一些钱,所以后来便将侨汇也称为“侨批”。
昨日,海都记者来到位于晋江的梧林侨批馆。这是一幢独特的西式风格建筑,外表通体铺设红砖,设两进三开间。不同于多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轴对称格局,它采用左右各异、布局多样的形式。
大门镌刻联对“丰亨豫大民之望,田畴作穑岁有秋”,首冠“丰”“田”两字是梧林蔡氏的灯号,“丰亨豫大”典出《周易》,意为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体现出了主人家的美好愿景。
侨批馆内,一楼模拟批局经营场景,通过复原上世纪侨批馆的风格装扮,游客能亲身感受侨批馆历史面貌,体验百年来从“批”到“邮”的发展变化。
二楼是侨批文化展厅,展示了大量原件、图片、实物等详细的侨批资料,再现当年华侨与家人关系最真实的一面,介绍海外华侨将家乡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带到侨居等。
侨批馆内收藏的侨批,有热血青年支持抗日的书信,如1939年,厦门同安籍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给妻子王申妃的侨批,要求家人支持国内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联络亲人情感的家书,如1940年,新加坡华侨陈元楷寄给母亲的侨批,信中提及母亲染疾,心酸不能服侍,自感不孝,寄回批款,让母亲“宽心调治”,也嘱咐三嫂“尽可能救护”,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侨批也忠实记录着闽侨的创业史。一封1889年菲律宾华侨黄贻扶寄给在家乡探亲的颜良瞒的侨批,这是晋江市档案馆收藏的最早侨批。信中说道:“垊中宝号生理,贵夥尽心料理,蒸蒸起色,营运得宜。”可见颜良瞒在菲律宾的生意十分兴隆。
爱国侨胞建造还曾用于开设学堂
梧林侨批馆,是在为数不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侨批馆旧址中,保存较为完好、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历史底蕴深厚的,由菲律宾爱国侨胞蔡顺意建造,1938年建成。
当时,梧林村里在外经商的人很多,与国内家人取得联系的愿望迫切,逢抗战
全面爆发,许多侨汇被迫中断。为方便当地华侨与家乡侨眷联系,蔡顺意便建了这座侨批馆。除了家乡梧林,他还在台湾、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侨批馆。
然而,侨批馆刚刚建好,还未正式投用,侵华日军就逼近闽南地区,厦门沦陷,侨路中断,侨批馆无法
开办。蔡顺意遂将装修款全数捐出支援抗战,梧林侨批馆的楼房也捐给村里做学堂。一直到1984年,侨批馆都还是村里的学堂。
2017年,梧林保护开发规划初期,晋江市委、市政府确定将“侨批馆旧址”作为侨批文化展示馆。先是对其进行修缮,采用传统工
艺保护修缮,还原历史原貌。随后,晋江市档案馆主动对接,将其打造成侨批经营模拟体验和侨批文化交流互动平台。
去年国庆,梧林侨批馆正式对外开放,采用“侨批+文化”模式,展陈侨批、老照片和闽南老物件等136件珍贵档案资料。
为全省示范点建宣传展示平台
福建是著名侨乡,158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1/4。侨批档案作为珍贵的民间草根文献,也是海内外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2013年6月,侨批档案以其“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设在福建省档案馆,负责协助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世界记忆项目教育与研究分委员会的工作,旨在加强对侨批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的研究,并开发不同形式的档案文献产品,促进世界记忆项目跨国家、跨地区、跨社群的交流推广和利用。
此次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教育与研究分委员会同意,并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福建省档案馆和晋江市档案馆联合在晋江梧林侨批馆设立“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实践基地”,是对晋江侨批文化的肯定。从1898年晋江第一家侨批馆设立至1935年,其间新开设的批信局就有34家。目前,晋江市档案馆收藏侨批档案55卷5849件,收藏实体数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今后,晋江梧林侨批馆的这处基地将作为福建省侨批文化宣传推广示范点,配合世界记忆项目福建学术中心,建设以侨批档案为主、地方特色为辅的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