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陈晋 马俊杰
7月6日,福州市政府网站发布福州市拟推荐申报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共分6大类26项。其中不乏福州独有的传统技艺、民俗,如福州拗九节习俗、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福州角梳制作技艺等。福州市文旅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公布的推荐申报第七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旨在进一步推进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健全和完善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1
碗“拗九粥”温暖千家万户
据悉,此次拟纳入省级非遗项目的民俗中,福州独有的拗九节习俗入围。
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表示,农历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是福州市传统的民俗节日,已有400多年历史。在福州,“拗九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一碗甜甜的拗九粥,
1
把福州角梳梳出万千风情
记者了解到,拟推荐申报省级非遗的传统技艺项目中,作为“福州三宝”之一的福州角梳制作技艺也名列其中。
福州角梳至少有700年的历史。位于闽侯县南屿的双福工艺场内,角梳非遗保护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连信介绍,角梳的传统手工制作需要用到16种工具,约24道工序,他从16岁开始拜师学艺,前后花费近10年时间才学成。
“虽然角梳已实现机械化生产,但工序并未减少,且在最为关键的选料和画坯环节,依然要用手工进行。”陈连信说,这两道工序就是要靠老师傅人工判断,对原料进行粗分,
去掉废料,再将厚薄不同的料子分开,之后才进入“压坯”工序。画坯时,师傅要在几秒钟的时间内,依据厚度、大小、颜色来判断一块料子是做成头梳、刮痧板还是其他产品,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产品和纯手工制作的无差别。
陈连信说,在纯手工制作的时代,福州的角梳就能做到同一形制同一形状,至今还有很多外地人来福州学艺。
目前,陈连信正在打造自己的角梳展览馆,将展示制作角梳的古老工具以及各类角梳样品,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了解福州的角梳文化。
一箸一瓢羹都是孝。”近年来,每逢“拗九节”,一首充满福州味的歌曲《掼粥掼到厝门口》便传遍榕城的大街小巷,各个社区都会举办“拗九节”活动,给邻里乡亲送上一碗热腾腾的拗九粥,为社区老人送上暖暖的祝福。
2020年,“拗九节”习俗入选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郑子端告诉记者,“拗九节”的习俗在福州盛行,也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希望“拗九节”能代代相传。
1
个金鱼缸养出万紫千红
同样作为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观赏金鱼培育,也在此次申报省级非遗项目中。
中国金鱼以花色来分有260多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中国渔业协会将福州市命名为“中国金鱼之都”。“世界金鱼看中
国,中国金鱼看福州”,成为业内流传的一句口号。专家介绍,福州金鱼之所以能养得那么好,得益于福州得天独厚的气候。福州地处闽江流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在温暖的气候下,金鱼可以全年摄食生长。更重要的是,福州有很多含有高矿物质的山泉水。因此,培育出来的金鱼颜色格外亮丽。
记者了解到,此次拟推荐申报省级非遗项目的,还包括依海肉燕制作技艺、鸡汤汆海蚌制作技艺、琅岐肩顶戏、花朝节传统习俗、寿山石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