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石磊磊 见习记者 许亦莹
实习生 余诗昱文/图
“打眼时,手应当握紧凿柄,将凿刃放在身边的横线附近,并将它斜面朝外……”7月6日一大早,在长乐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会议中心里,福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阮章魁老师正在讲授古建筑的营造技艺。听课的学员中,除了102位工匠外,还有30多位来自各区县负责文保工作、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人员。五天的学习中,他们将从古建专家那获得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并进行实操竞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运用福州传统技艺修复古厝,传承城市的文脉。
不同工种工匠齐学传统古厝工艺
在听课的工匠中,覆盖了大木工、细木工、木雕工、石工、石刻工、泥水工、泥塑工等工种,他们来自福州各区县,是古建筑保护和修缮的一线工匠。
为全面提升技术工匠的知识水平,此次培训班采用的是以课堂理论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楼建龙、龚张念、卢晶、陈木霖、阮章魁、邱守廉等古建文保专家为工匠们授课。
课程内容包括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历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福州古建筑营造技艺等。实操考核在三天内完成,学员们现场抽题,在专业人士的指
导下完成考题。
阮章魁老师表示,许多来自江西、浙江的施工班组,参与了福州古厝修缮的工作。他和其他专家希望通过授课,让本地和外地工匠们了解真正的福州传统古厝工艺,避免把福州古厝修成其他地区的风格。
“福州古厝,有着闽东建筑特色,从结构和细节上能看出很多不同。”阮章魁说,以封火墙为例,浙江、江西的以叠落式为主,福州的特色则是马鞍墙。福州主城区流行“风”字形,而在长乐则是“僧帽式”。
老街区当范本研究古厝保护利用
据福州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年他们都会举办古建筑保护施工技术人员培训班。此次选择在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因为该街区在修缮时,有整体的考量,做出了传统街区的味道。
长乐和平街地处长乐城东,东起六平门兜,西至下橹桥,保存了成片的明清古建筑。街区的一期规划涵盖了司马第、太平桥、
汾阳溪、东风巷和28处明清古建筑以及部分民国建筑等。
在街区的东头,保留着明嘉靖年间扩建的城墙的部分墙基、东门镇海门的残存、清嘉庆十九年的通衢碑。在街区一些新建的区域,则设计了年轻人喜爱的景点。比如利用坊巷通道,设置了喷雾喷雨系统,展现戴望舒《雨巷》的场景。
据长乐和平街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运营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古厝在修缮之后,将进行活化利用,街区43处商铺中,34处已被签约,其中10家商户已进场装修,4家商户正在试营业。涉及的商业业态有高端民宿、古玩收藏、文创产品、轻餐茶吧等。这个古老的街区作为古厝保护利用的范本,将聚集更多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