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罗丹凌 毛朝青
见习记者 许亦莹 文/图
从2020年8月至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洪塘村年逾七旬的郑铭官和郑礼健,在没有任何大型机械的帮助下,就地取材,为当地村民修建一条方便上山的石路,让村民可以轻松地登山呼吸新鲜空气。在海都热心读者张老先生的带领下,12日上午,记者前往洪塘村,找到了这对堂兄弟。
山头偶遇修路老人依伯赶来本报报料
11日下午3点半左右,福州的张老先生,身着被汗水湿透的衬衫,急急忙忙地来到本报报料:“我遇到了一件好人好事,十分感动,希望海都能宣传一下,我花钱登版面都愿意!”
记者告诉他,报道好人好事,不仅不用花钱,报社还要感谢他提供线索,张老先生便说起了他的所见所闻。
当天上午,他到马尾亭江镇洪塘村游玩,遇到酷暑天气里正在山路上搬石头的两位老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70多岁了,正在为当地村民义务修建山路,已经坚持将近一年。“他们这么大年纪,大热天还不辞辛劳地义务修路,我作为他们的同龄人,深受感动,因此一回福州就直接来报社,还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呢!这样的热心肠,就是媒体应该多多宣传的正能量。”
古法取材分工协作贴心设计阶梯山路
郑铭官75岁,郑礼健70岁,退休前都从事土建工作。郑家兄弟告诉记者,洪塘村里有一座海拔约200米的楼顶山,以前村民们只能通过一条陡峭且长满杂草的土路上山,下雨天泥泞难行,上下十分不易。
这事一直是兄弟俩的心病,退休后,两人决定一起修路。好在这是老本行,做起来“轻车熟路”,他们计划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石头、沙土,修建一条方便行走的阶梯山路。
去年8月开始,他们每
日凌晨5点就带着干粮、水和铁锤、铁锄等工具上山,兄弟俩分工合作,弟弟郑礼健主要负责处理石料,哥哥郑铭官主要负责挖路基,连续干四五个小时,直至接近中午才下山。虽然每天只能修两三步,但日积月累下来,他们已经将山路从山底修至半山腰,大约有400米。
郑礼健说,因为没有任何大型机械,修路的石块都在山上采用古法采石技术现取。他先将钢筋钉深深地钉入岩壁内,大的岩壁需要钉入数十根钉
子,小的仅需两根。然后抡起铁锤大力敲击钢筋钉,直至岩壁碎裂,最后再将碎块捶打成差不多大小规整的方块,放进事先挖好的路基内垒好,再铺上沙土加固,最终形成阶梯式山路。
由于洪塘村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村中多为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为了他们上山方便,两兄弟还专门做了一些贴心的设计,如将石块厚度减至5厘米左右,脚力不好的老年人,只需微微一抬脚,便可轻松踏上台阶。
积极参与村居建设希望生活越过越好
郑铭官告诉记者,山路修好后,他们还计划在半山腰的平地处新建一座凉亭,让村民们爬山疲累时,能在亭中稍作休息,顺便观赏沿途的美好风景。
除了修路外,郑铭官还热心于洪塘村的建设。2004年,村里集资在村委会
附近建成了村里唯一的一座公园——洪塘公园,郑铭官就参与设计并指导建造了其中的音乐喷泉池和凉亭。凉亭下方的水池,饲养着许多金鱼,让村民们劳作之余也能休闲赏鱼,增加公园的趣味性。此外,他还在亭子的顶部安
装了一圈彩灯,给村庄之夜增添了几分梦幻之美。2018年前后,郑铭官又参与修建了公园内约150米的塑胶跑道,给村民提供了一个安全锻炼的地方。
“我只是想尽一份微薄之力,让村民生活越过越好。”郑铭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