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黄晓燕通讯员集大宣文/图)“这里真的有,我们找到了!”前日早上6时许,一阵激动的尖叫声在晋江金井塘东村沙堤上响起。来自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hòu)团队的11名师生,在塘东村村民蔡竞翔的指引下,在沙滩上找到了三四十只缓缓蠕动的小鲎。
此次,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团队来到塘东村,就是为了寻找鲎的踪迹;同时,深入沿海渔村,向渔民们宣传海洋环境和珍稀物种鲎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公众海洋保护意识,推动更多民众一起参与保护。
“塘东村沙堤上的这片浅滩非常漂亮,生态非常好,一看就是鲎的育幼栖息地,这次在这里找到了鲎,学生们都非常激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守鲎团队指导老师翁朝红开心地说,她已经研究鲎很多年。此次带着学
生们出来,就是想在福建沿海走一遍,看看哪里还有鲎的栖息地。同时,通过学生“三下乡”的方式,作科普宣传,让更多人认识鲎的价值,一起来保护它。
据悉,塘东村是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暑期“三下乡”守鲎团队的第二站,第一站是7月10日走进集美区鳌园海滩。每到一站,守鲎团队成员在宣讲的同时,还对周边滩涂进行了调查:在距离宣传点不远的一处滩涂上,发现了许多幼鲎,但令人痛心的是,在发现幼鲎的区域旁边仍有不少市民或游客在挖沙、讨海,而夏季又是鲎幼体成长发育的季节,众多幼体在潮滩觅食,一些市民的活动严重破坏了育幼栖息地,也踩死了不少幼体。“所以我们要通过科普宣传活动,让市民提高认识,一起来保护鲎,不捕捉、不讨海。”翁朝红老师说。
□科普一下
鲎3亿多年前的古老生物
据了解,2019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将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中的等级从“数据缺乏”更新为“濒危”;今年2月5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出现,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因含有铜离子,中华鲎的血液为蓝色。鲎的生长周期很长,要13年才能成年繁殖下一代,且必须在洁净的沙滩上产卵,鲎受精卵又必须在带泥质的沙滩中才能孵化。就算中国鲎找到了这些合适繁殖后代的地方,自然孵化率也是极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