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千年古城“榕”迎世遗

福州以最完美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三坊七巷现存159座明清古建筑

烟台山历史博物馆,原先曾是美国领事馆

烟台山历史博物馆,保留着当年领事办公室内的陈设

英华小礼堂是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坐落在福州高级中学内,已有百年历史

N海都记者 陈晋 包华文/图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今日在福州开幕。时隔17年后,世遗大会再次花落中国,这是我国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领域承办的最高规格国际会议。

福州,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格局保留至今。城中一座座古厝、一条条古街,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寄托了无数福州人的乡愁记忆。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上世纪90年代,习近平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想与理念,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实践,一大批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为福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多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此次,福州举全市之力,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各项筹备工作,在做好“线上办会”的同时,精心组织开闭幕式、沉浸式演出等线下活动,向世界展示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特色,向世界贡献中国遗产保护经验。

古厝活化利用传承闽都文化

三坊七巷现存的159座明清古建筑中,若论最富诗意的古厝,非位于衣锦坊的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莫属。这里不仅是三坊七巷最大的宅院,还是福州市目前留存的唯一拥有水榭戏台的古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被活化利用为福州地方戏曲的演艺场所,闽剧、福州评话、伬艺等在此常态化演出,市民、游客也可在此享乐古人的雅致生活。

当水榭戏台传来阵阵丝竹声,人们如痴如醉之时,也许很难想象,2006年前,水榭戏台曾一度破败不堪。今年73岁的彭老伯是个老戏迷,过去,他经常到水榭戏台,但看到戏台变成民房,两侧的假山、看楼失了“体面”,让他觉

得十分惋惜。“修复后,来这里听戏,又找回了当年的感觉,乐趣又回来了。”彭老伯笑道。

长期在水榭戏台演出的福州传统曲艺表演者许坚心告诉记者,传统文化要传承、发展,需要培育年轻观众。“这个假期,看我演出的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让我看到了传统曲艺传承弘扬的希望。”

水榭戏台只是福州古厝活化利用的缩影。漫步福州各历史文化街区,你可以看到叶氏故居被活化为省非遗博览苑,芙蓉园化身沈绍安漆艺博物馆,黄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术馆……活化利用后的古厝成了市民和游客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场馆,让大家幸福感满满。

规划整体布局打造多彩街区

古厝是点,历史文化街区是面。以点扩面,福州市对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梁厝、船政文化城等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保护修缮,并以此辐射带动集中成片保护,打造全方位立体保护体系。

说到烟台山,你会想起什么?或许是汇聚的17国领事馆,33家洋行、8座教堂、3家教会医院、11所教会学校,福州版的“万国建筑博物馆”,更是凝固的中国近现代史。“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会变成什么样?”这成为不少老福州人心头的挂念。

天蓝色的木百叶窗棂,清水砖墙,红瓦屋顶……顺着焕然一新的亭下路蜿蜒走一遭,路边绿树掩映,花木茂盛,即便是围着工程挡板,一条历史商业街区形态正逐步呈现,一座座正在恢复历史旧貌的老建筑让人赏心悦目。

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体量为6.2万平方米,定位“城市艺文商业漫步空间”,围绕“摩登新地标”“艺文生态圈”“生活新高地”“社交会客厅”四个主题打造,整体呈现“一主街、双环线、三组团、九巷道”的空间格局。

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福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其中,鳌峰坊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书院文化为特点,南公河口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集海丝印记、异域风情于一体,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主打“船政”牌……一个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为“魅力福州”擦亮了历史文化底色。

此外,福州市正大力推动“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联合申遗工作。这三大片区是2200多年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和古城主要遗存地。

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品质

八闽古都,千年文脉。福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这些成果,又是如何惠及市民和游客的?实现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迎新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化石,走进现代生活才是其保护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位于上下杭的福州非遗展示馆便是福州非遗展示、保护的重要载体。它以省保单位罗氏绸缎庄为依托,以院落布局展陈,按福乐、福匠、福韵、福传四大展区进行区域划分,展出了近400件非遗展品,并利用现代化展陈技术,使得茶亭十番音乐、闽剧、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咏春拳等非遗项目通过声、光、视频等手段,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不少前来逛馆的市民表示:“穿梭在福乐、福匠、福韵、福传四大展

区,福气满满,我们都是有福之人。”

文化创新,活化利用,也让更多古厝迎来华丽转身。严复故居、芙蓉园、黄培松故居、永德会馆……一大批古厝以文化场馆的身份重新现世,向市民游客展示福州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在修复利用现有文化遗产的同时,福州也着力壮大文旅产业发展,突出挖掘闽都文化、清新生态、温泉养生、滨江滨海等文旅资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如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船政文化城造船厂片区等项目的完成,助推马尾船政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闽侯八闽文化旅游等项目建设,丰富了闽越文化产品体系;闽清瓷天下更获评“2019中国文旅融合示范景区”等荣誉称号,成为省会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数据

福州现有4758处不可移动文物,24923件/套可移动文物。

现有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

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1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168个省级、市级非遗代表项目。

先后修缮重点文物180多处,古建筑、历史建筑1300多处,

打造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261条传统老街巷,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