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晋 马俊杰 游越文/图
实习生 林益萱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州方言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福州的闽剧圈,“胡须伯”欧成斌是个响当当的角儿。他8岁开始学习闽剧,10岁第一次登台,从艺63年,对闽剧的痴迷丝毫未减。
为召集演员排练他跟着剧团跑了两个月
“小时候穷,和母亲在家门口编斗笠,我一边编,一边哼着调调,被一位闽剧老师看中了。”那一年,欧成斌8岁,刚上完小学一年级,他就进入福州市艺术学校专攻闽剧。10岁进入福州市红旗闽剧团,40岁重新组
建郊区闽剧团(后改为“晋安区闽剧团”)……退休返聘后,担任晋安区闽剧团团长。今年71岁的欧成斌,仍奋战在闽剧演出的第一线。
从艺63年,欧成斌把自己培养成能导、能演、能创作的多面手。他说,自己
这一生只为闽剧着迷。
在今年5月举办的福州市第25届戏剧会演上,欧成斌亲自导演了原创闽剧《三渡阳岐》。谈起这次排练过程,欧成斌感叹:“真的很苦。”由于演出这一剧目的演员处于流动状态,大
部分时间都在福安、霞浦、闽清等地乡村舞台演出,他只得跟着这些剧团走,“他们走到哪,我就跟到哪,这些演员的演出一结束,我就召集他们抓紧时间排练”。为了这一出戏,他足足跑了两个月,而且是自掏腰包。
带剧团惠民演出自掏腰包搜集非遗展品
把闽剧送进社区、乡村,送到老百姓眼前,一直是欧成斌在做的事。如今,他经常带着晋安区闽剧团到各地进行惠民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
2019年,晋安区北峰
寿山乡石牌村文化中心内,举行了第一场闽剧表演,剧本是欧成斌自创的,讲的都是邻里乡亲的事,演员也都是村民。“当年在演出过程中,我就觉得石牌村文化底蕴深厚,很多村民都会吹拉
弹唱,不如把他们召集起来,打造一个当地的闽剧团。”欧成斌有了新的想法,当即就开始实施。
在他的牵头下,石牌村乡村大舞台被改造成晋安区非遗(闽剧)展示馆,200
多张资料图片、450多件文献资料和实物,展示了闽剧的“前世今生”以及他从艺以来“走南闯北”的故事。欧成斌还自掏腰包,为展示馆搜集闽剧的服装道具、舞美设备、曲谱戏本。
办民间文化传承演艺馆传承闽剧文化
为了让年轻人也能接受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欧成斌将闽剧和现代剧进行结合,创作了不少新颖的作品。
2020年,他创作的闽剧《垃圾房风波》《最美晋安人》,以生动诙谐的方式宣
传垃圾分类新时尚,令人耳目一新,演出大受好评。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题材,都被他写入闽剧小戏中。据悉,这几年,欧成斌排练的现代题材闽剧有20多部。
记者从晋安区政府了
解到,为方便晋安区闽剧团惠民演出,还专门为剧团购置了舞台车。仅2020年,欧成斌在晋安区北峰、各个社区就演出了100多场闽剧。
如今,他在晋安区鼓山镇红光村开办了晋安区民
间文化传承演艺馆,馆里展示着木偶戏、十番、伬唱等几十种福州地方文艺和民俗文化活动道具。“平时都在这里讲课,还会让学员现场穿上服装进行表演。”欧成斌说,只要有人想学闽剧,都可以过来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