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刘露毛朝青 实习生 陈婧铭 文/图
南公河口街区,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国货西路。这一片区域在古时称为“河口”,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见证了福州的港口贸易发展以及中外友好交往历史。
2018年,南公河口街区纳入福州全市范围内15个特色历史街区保护修复计划。如今,南公河口街区被打造为集海丝印记、贡赐文化、异域风情于一体的特色历史街区。
串联历史遗迹一期保护修复项目已完成
在南公河口街区,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1处。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万寿桥、路通桥(2处),市级文保单位(万寿庵、路通庵)2处,区级文保单位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1处。除了万寿桥、路通桥、万寿庵、路通庵等福州市民较为熟悉的文保单位,这里还有历史建筑及建议历史建筑共计26处。
在修复整治过程中,福州对南公河口街区进行了
保护修复、旧屋区改造、水系治理、公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人居环境整治等融合推进,取得了良好的保护修复整治成效。目前,已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工作,其中包括30处总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一期范围道路、市政配套、园林景观。二期市政公建配套项目已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和预算编制工作。
见证中国与琉球的朝贡贸易
在南公河口街区内,有一座“河口印迹”展馆,馆内展品琳琅满目,沉香、白糖、珍珠、玛瑙……展示了历史上出现在福州的进出口商品的图片及现代仿制品,通过这些展品,直观展现了明清时期福州海上贸易交往之盛。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唐代中后期,河口一跃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口
岸之一;宋元时期,以河口为代表的福州海上贸易繁荣初盛;明清时期,河口作为中国官方海洋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书写了郑和下西洋、闽人三十六姓使琉球等重要篇章,荷兰、英国等海船的身影也见证了河口的繁忙。
其中,在13世纪,福州闽江口至琉球已经形成稳定的航线。中琉建立宗藩
关系之后,出现了正式的中琉朝贡贸易。1474年(明成化十年),福建市舶司移址福州,在河口下设柔远驿及贡厂。河口成为古琉球来华的上岸点及专事中琉朝贡贸易的口岸。通过琉球的中转作用,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持续扩大,河口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历
史上的河口“繁华殷盛,曾为全城之冠”,正是福建海洋文明的缩影。
除了是商贸聚集地,这里也是文人会集处。在“龙珠画苑”内,李霞、吴适、郭东洲,文人雅士聚集;人物、山水、花鸟,各类丹青荟萃。现位于龙津街24号、26号的专写梅兰竹的清代著名画家萧梦馥故居亦是街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
老居民点赞“整治后,重现当年美景”
“河口印迹”展览厅外约三四十米处,有清代康熙年间建成的万寿桥。为了与闽江上的万寿桥(即现在的解放大桥)区分,它又被称为“小万寿桥”。
“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这座桥附近。”在桥上歇息的刘依伯回忆,20世
纪60年代,万寿桥附近的河道,水深而清,附近居民在此取水用水,常有小船驶于水面,他也经常下河游泳。但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快速发展,周边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让河道污浊不堪。如今,经过
整治后,南公河口街区水清河晏,不少先前住在此地的老街坊纷纷故地重游。
据了解,南公河口街区以河坊、街区为载体,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针对性的保护、维修、改善和整治,街区内反映历史风貌
的古河道、古桥、古驳岸、石刻、古树名木、亭台等保留其外观特征,保存文化底色。未来,南公河口街区也将继续以文商旅融合为抓手,推动街区活态利用,打造海丝贸易特色,力图重现繁华的“盛世河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