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琪包华文/图福建日报
1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林业局和南平市,重点介绍我省“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福建”的有关情况。
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并行。我省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4.3%的GDP,成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良好生态优中求进
2020年,福建省大气、水环境质量均为优,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8和14.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2年居全国首位,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作为“生态优等生”,福建如何优中求进,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高质量构建污染防治共治体系,圆满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任务;碳排放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
度仅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持续开展百姓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攻坚,全省环境信访投诉量下降51.8%,下降幅度全国第一;生态云等21项改革成果获得中央有关部委肯定和推广。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以来,全省完成植树造林96.3万亩、森林抚育152万亩、封山育林92.1万亩,特别是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目前已提高到60.2%。林分质量逐步向好,实现从单一型树种结构向多树种混交型结构转变。
聚焦“双碳”低碳发展
今年,在我省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等大型会议中,通过购买林业碳汇、营造碳中和林等方式,分别抵消会议产生的碳排放300吨、1097吨、65吨,实现了“零排放”。
此外,发放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林业碳票首次流转、首次收储、首次质押贷
款……在林业碳汇方面,我省始终探索在前。截至目前,我省累计完成备案申请的林业碳汇项目123.9万亩,碳汇量347.3万吨,已成交283.9万吨,成交额4182.9万元,成交量和成交额双居全国首位。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我省正积极行动,力争在碳达峰碳中和
工作中走前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积极推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碳排放基础数据收集,启动数字化管理平台前期工作,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建设,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为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下一步,我省将实行分
行业施策、分地区推进,兼顾稳发展与促减排。大力发展先进绿色制造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支持厦门、南平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强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同时,大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实施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等工程,提升碳汇能力。
□亮点
生态修复力度大珍稀动物频现身
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沿海防护林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目前已提高到60.2%,全省沿海基干林带实现基本合拢,成为抵御台风、暴雨、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第一道防线。如福州市大力推进滨海新城防护林建设,打造防护能力强、森林景观丰富、群落结构稳定的多层次综合防护体系,使滨海新城海岸防护林成为一道集防风固沙、休闲健身、度假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屏障和绿色长廊,既防御自然灾害,又提升绿色福祉。
“十三五”期间,福建还加大了湿地生态修复力度,完成生态修复和鸟类生境改造12000多亩,其中生态效益补偿和退养还湿4500多亩,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根据沿海21个水鸟集中分布的湿地调查显示,福建今年1月记录鸟类总数量达14.4万只,较去年增加3万余只。霞浦在今年4月监测到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huán)鸟,这是继2020年10月彩鹮鸟现身我省长汀县后,又一次在我省境内现身。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成为鸟类乐园,鸟类种数达266种,每年迁徙越冬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包括珍稀的中华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yù)等。漳江口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多次监测到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珍稀动物;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较建园前鸟类增加51种、鱼类增加1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