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琪 福建日报
8月12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福建省“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和三明市相关负责人围绕我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并答记者问。
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得中小学课后服务成为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截至今年春季学期末,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数已达2577所,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数达149万余人,其中城区开展课后服务学校数1112所,覆盖面达68.18%,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数近94万人。到7月底,全省参加各类暑期托管的学生数达4.73万人。今年秋季开学后,我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将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此外,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课后服务相辅相成。最后,则是完善保障服务体系,课后服务将涉及很多硬件、软件条件,包括人员、老师的超强度付出,要做好保障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截至8月9日,我省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78.81%,比去年同期增长7个百分点。
三明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明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公办率、普惠率、示范园就读比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公办率、普惠率居全省前列;目前正在争创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将发展新型社会救助模式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救助对象由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向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低收入人口拓展延伸,全省现有城乡低保对象52万人、特困人员6.8万人,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了8.6%和0.2%;1.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按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
发布会上,记者获悉福
建在“困有所济”方面,将发展“物资+资金+服务”社会救助模式。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省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的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出台措施促进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增强专业化服务能力。下一步我省还将搭建社会救助供需对接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会救助,扩大服务供给。
让更多患者“大病不出省”
据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省争取中央预算投资12.64亿元支持55家县级医院、5所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区域医疗中心、2
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3家省属医院和3家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和中医传承创新能力。还配齐了县级及以上
疾控机构的疫苗冷藏车,保持免疫规划接种率达95%以上。
几年来,先后有8所国家级高水平医院与我省合作办医,去年以来两批共6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福建。我省还在泉州、三明、莆田、龙岩等地市布局建设首批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让更多患者“大病不出省”。
连续23年提高退休养老金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已连续2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今年的养老金调整工作已于6月底实施到位,惠及208万
退休人员。城乡居民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0元,比国家标准高37元。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
恤金等三项定期待遇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我省所有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待遇领取资格都可通过“闽政通”APP进行人脸识别认证,全省已在
1.49万个行政村建成社保金融服务便民点,覆盖率达99.02%,在9020个村(社区)建成村级便民信息化服务点,方便群众办事。